櫓的外形很像槳,但比槳長且大,是在槳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它通過左右搖動產生升力,從而推動船舶前行。
在中國古代,櫓可是個推進效率比槳高的工具,古人有“一櫓三槳”和“輕櫓健於馬”的說法。為什麼有這樣的說法呢?大概是和槳比較得出的。槳是間歇劃水給船隻提供斷續的推力,而櫓始終在水中按一定的弧度往複運動,給船隻提供持續不斷的推力。如果變更櫓板的入水角度或調整櫓板在水中的位置,還能有效地控製船隻前進的方向。
櫓是漢代被發明出來的,東漢劉熙的《釋名》中,對櫓字已做出了解釋:“在旁曰櫓。櫓,膂也。用膂力然後舟行也。”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是,櫓在秦朝時就已出現。關於這種說法還有一個傳說。在今天的浙江省海鹽縣有個古鎮叫澉浦鎮,在該鎮的附近有座山叫泊櫓山。據說,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南巡,坐船來到海鹽縣,秦始皇所乘之船到了此山後停船泊櫓,並從海邊(杭州灣北岸)登上另外一座山,在山上望著杭州灣欲過江,並“駐蹕此山”。正因為這樣,後人便將秦始皇曾到過的那座山叫秦駐山,而秦始皇停船泊櫓的那座山就叫泊櫓山。在當地的各種史料中都有這一項記載。這也說明,櫓在秦朝時就已經出現了。
因為櫓具有連續、高效的推進效能,所以自從它出現之後,無論是在內河還是在沿海都獲得了廣泛應用,直到現在仍然能見到輕櫓小舟行駛在江河之中。所以,櫓被中外科技專家稱為“中國古代發明中最科學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