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航行史初期,因船體較小,人們也不想去水深的地方,所以一般是利用竹篙和木槳來控製航行方向。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人們活動範圍逐漸擴展到深水區域,於是有了舵。舵是用於掌握和控製船舶的航行方向的裝置,實際上,舵還是從槳劃分出來的。船一大,木槳的數量自然就要增加,需要多人來劃。這時,木槳就有兩個任務,一個是負責推行,另外,還要拐彎,也就是製導方向。槳一身不能兼二職,於是,人們就把槳按職能分成兩類,一類專管劃行,一類負責控製方向。專管控製方向的槳,稱為舵槳,它的位置逐漸從船舷移至船尾中部,成為尾槳,操縱方法逐步從劃動改變為不離開水麵的左右來回擺動。這種舵槳就是後世的導向裝置——舵的原型。
舵槳出現的時間很長,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已經有了它的身影。甲骨文中的“般”字,有手持木槳劃船並操縱方向的形象和含義。船尾舵槳雖然能比較有效地控製航行方向,但是,它的缺點也很明顯。因此,人們進一步改進了舵槳的形狀,同時改變了其安裝方式,真正意義的舵就產生了。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舵大約出現在東漢時期。東漢劉熙所著的《釋名》一書中的“釋船”篇說道,船尾後的裝置叫做舵,舵即拖的意思,因為它是拖在船尾的緣故;舵能幫助船隻不偏離航向,使它順利地抵達目的地。
早期的舵是斜伸出船尾的,在船後形成一個較長的凸出。為了彌補這一缺點,人們對舵的裝置進行了改進,將舵從船尾斜伸出改為垂直插入水中;舵麵與舵杆的連接位置,也由舵麵中部移到邊上。這種舵在唐代已出現,人們稱之為垂直舵。
宋代船舶大多使用長方形門舵。為了轉舵省力,宋代造船工匠在舵麵上打了許多孔,叫開孔舵。由於水的表麵張力作用,舵麵開孔不影響性能,卻可以減小水的阻力。所以,開孔舵稱得上是一件別具匠心的發明,如今還普遍使用。
北宋時期還出現了一種平衡舵。這種舵將一小部分舵麵移到舵杆前麵,這樣能夠縮小舵麵的擺動力矩,使操縱更靈活輕便。南宋海船上還出現了可隨水深淺而升降的升降舵。為了使舵可以升降,在舵上開有吊舵孔。吊舵索一端係在吊舵孔上,另一端係於船尾絞關上。
舵是中國造船技術的一個重大發明,後來,中國舵經阿拉伯傳入歐洲,成為開創人類大航海時代的技術條件之一。直到今天,舵仍然是船舶的主要操縱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