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以上的船並列結紮在一起就叫舫。古人受木筏製造原理的啟發,把兩艘以上的船體並列連接起來造成了舫,既增加了船的寬度,又提高了船的穩定性和裝載量。
從舫的定義上就可以知道,最初舫的製作方法很簡單,隻是用繩索把兩隻船捆在一起。逐漸地,又演進為用木板或木梁放置在兩隻船上,用木釘、竹釘或鐵釘將其釘在一起,兩船之間也保留一定間隔,而不一定要船舷跟船舷緊靠在一起了。
兩船並聯之後,甲板麵積擴大了一倍以上,加之有兩組船底艙,大大增加了承載能力;由於船體加寬,提高了穩定性,航行時更加安全,大有古代的航空母艦的意思。
除了由兩隻船體構成的舫外,在曆史上還出現過由多隻船體構成的船隻。這種船行駛平穩,上麵可以建造廬舍,成為統治階級出遊時候的專用船。
早在西周時就已經有了舫,漢代也常使用。周代對乘船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天子乘坐“造舟”,諸侯乘坐“維舟”,高級官員乘坐“方舟”,一般官吏乘坐“特舟”,普通百姓隻能使用“桴”。“造舟”由多隻船體構成,“維舟”由四條船構成,“方舟”由兩條船並成,“特舟”是單體船,“桴”就是木筏和竹筏。
由於船體龐大,所以舫的船行速度較慢,但航行時相對平穩,古代皇室、貴族們往往將其加以裝飾,乘坐遊玩,稱其為畫舫。在東晉顧愷之所繪的《洛神賦圖》中,畫舫有兩條並列的船身,船上重樓高閣,裝飾華美。可見,東晉時雙體船的製造技術已經十分成熟。
後來,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漸南移,江南的造園工程師們就創造出了一種類似畫舫的建築形象,遊人身處其中,仿佛置身舟楫一樣,這樣就產生了“舫”這種園林建築。在中國江南園林中,蘇州拙政園的“香洲”、怡園的“畫舫齋”就是比較典型的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