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是件很有曆史意義的事情。中國古代造船活動起步於遙遠的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可謂曆史悠久,源遠流長。

春秋戰國時期,較大的諸侯國,特別是地處長江中下遊的楚、吳、越三國及雄踞山東半島的齊國都有自己的造船業,而且相當發達。吳、越兩國的造船基地都有相當規模的造船能力。

比如吳國有專設的造船工場——船宮。諸侯國之間經常使用船隻往來,戰船已經出現。秦漢時期,中國造船業的發展突飛猛進。據古書記載,秦始皇曾派大將率領用樓船組成的艦隊去攻打楚國。統一中國後,他又幾次大規模巡行,乘船在內河遊弋或到海上航行。秦漢造船業的發展,為後世造船技術的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宋時期,中國古代造船業進入青年期。唐人和宋人把秦漢時期出現的造船技術,如船尾舵、高效率推進工具櫓以及風帆的作用充分發揮,由此創造了許多更加先進的造船技術。

唐朝內河船中,有的長66米左右,載人六、七百者多如牛毛。有的船上居然能開圃種花種菜,僅水手就達數百人之多,舟船之大可想而知。宋朝為出使朝鮮還建造了“神舟”,它的載重量竟達1500噸以上。有的大海船載重數萬石,舵長達三到五丈。

唐宋時期建造的舟船種類多、體積大,而且還有工藝先進、結構堅固、載量大、航速快、安全可靠等許多優點。那時的外國商人往來於東南亞和印度洋一帶,都樂於乘坐中國大海船,他們還把“世界上最先進的造船匠”的稱號送給了中國造船工人。

元朝時期的中國在航海船舶方麵居於世界首位,在南洋、印度洋一帶航行的幾乎都是中國的四桅遠洋海船。到了明朝,造船的工場分布之廣、規模之大、配套之全,是曆史上空前的,達到了中國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總而言之,在經過秦漢時期和唐宋時期兩個發展高峰以後,明朝的造船技術和工藝又有了很大的進步,登上了中國古代造船史的頂峰,並為世界各國所稱道。但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現代機動輪船出現以後,中國在造船業上享有的優勢便逐漸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