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運河,人們首先想到的多半就是隋煬帝。這個被後人罵了一千多年的皇帝即使修建了當時最大的運河,也被認為是為了遊玩。我們現在要介紹的就是京杭大運河。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裏程最長的航行運河。它和萬裏長城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世界聞名。
京杭大運河最早的一段叫邗溝。春秋時期,位於東南吳國的國王夫差,為了向中原地區發展,向北擴張勢力,於公元前486年,開鑿邗溝。邗溝長約150千米,引長江之水經瓜洲北入淮河。這條運河就是京杭大運河的起源,可以看做是大運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後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都不同程度地延伸了河道。
隋煬帝登基後,隋朝的政治和軍事中心雖然在北方長安,但經濟中心卻在南方江淮地區。北方大部分地區所需要的物資,特別是糧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當時的陸路交通雖然很發達,但成本太高。如何把大量的物資從江淮運到長安,甚至運到北方邊疆的軍事重鎮,這是隋煬帝當時最頭疼的事情。最終,他想到了利用水道運輸,於是,開鑿運河就成為那個時代的需要了。
隋代的運河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大科目,公元584年,隋朝政府以東都洛陽為中心,開始開鑿東通黃河的廣通渠,公元605年開鑿溝通黃河與淮河的通濟渠,還征調淮南民工10多萬,擴建邗溝,整治南通江淮的禦河;公元607年又開鑿北通涿郡的永濟渠,接著又疏浚縱貫太湖平原的江南運河,由此而圍繞著洛陽形成了多枝形運河係統。
在公元610年,隋政府所謂的南北大運河在開鑿完工後,南北交通大為便利起來,隋政府加強了京都和河北、江南地區的水上運輸。當年,航行在運河裏的船隻,南來北往,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
唐朝建都長安後,每年都要用這條運河把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唐玄宗開元年間,糧食的運輸量最高達到一年700萬石。中唐以後,以大運河為主幹的內河航運的作用越來越大。
宋朝的時候,京城在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由於這裏離江南魚米之鄉比較近,所以大運河的作用就更為明顯了。北宋時,政府每年通過大運河由江南運到開封的糧食,一般都在五、六百萬石左右,多時還曾達到800萬石,絕對超過了唐朝的漕運量。
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西南)以後,要從江浙運糧到大都,為了避免繞道洛陽,就裁彎取直,開鑿了濟州河、會通河、壩河、通惠河,由此形成了現在的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可以看做是一個奇跡,它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全程分為七段: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魯運河、中運河、裏運河、江南運河,全長1794千米,成為南北交通運輸的大動脈。
但是,京杭大運河也有低潮的時候。明朝時期,它在山東境內的臨清到濟寧河段,地處丘陵地帶,地勢高,水源不足,因此多數河段岸狹水淺,不能通行重載船隻。另外,黃河經常決口,河床淤塞,因而運河航運時斷時續。明朝政府後來找了一個叫白英的民間水利專家才解決了這個問題。白英給政府的報告書指出,主要是以前選擇的分水點不合理。他經過仔細勘察分析,建議把位於會通河道最高點的南旺鎮作為分水點,稱為“水脊”,然後用各種方法把汶河的水全部彙集到這裏,使它南北分流。為了便利航運,白英還針對地形高差大、河道坡度陡的特點,建議在南旺南北共建水閘38座,通過啟閉各閘,節節控製,分段延緩水勢,以利船隻順利地越過南旺分水脊,經臨清直達京師。
為了保證充足的水源,白英還建議利用天然地形,擴大會通河沿岸的南旺、安山、昭陽、馬場等處的幾個天然湖泊,修建成“水櫃”,並且設置“鬥門”,以便蓄滯和調節水量。同時,開挖河渠,把附近州縣的幾百處泉水引入沿河的各“水櫃”。
經過9年,明朝終於完成了這項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使河河相通,渠渠相連,湖湖相依,彙成一派巨大水係,會通河因此得到了充足的水源。從此,溝通南北的大運河暢行無阻,漕運能力大大提高,每年可從東南運糧米幾百萬石,接濟京師。
清朝的統治者自然是撿了個大便宜,京杭大運河直到19世紀末的時候,才漸漸退出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