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有一條路,少有人走,但走的人都是牛人,這就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指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所以叫絲綢之路,就是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因此得名。
西漢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想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打擊匈奴,便發文招募出使西域的使者。那時去西域,和今天去菲律賓一樣,危險重重。雖然這樣,還是有人毛遂自薦,這個人就是張騫。
公元前138年,張騫和一百多名隨從從長安出發,日夜兼程西行。如張騫所預料的那樣,一出玉門關,他和部下就被匈奴人捉住。匈奴人把他們扣留了10多年,到最後隻剩下一個匈奴族的仆人還跟著他。主仆二人憑著機智,在一天夜裏偷偷逃離了匈奴軍營,曆盡千辛萬苦,忍饑挨餓,好不容易才逃出匈奴控製的地界。他們在西域輾轉了一年多,曾到過大宛國、大月氏、大夏。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不想再與匈奴打仗。後來,張騫幾經周折返回長安,把西域各國情況向漢武帝進行了詳細的報告。
實際上,張騫這一次並沒有開辟出一條道路,漢武帝還是希望有一條路能直通西方。於是在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隻好又率領使團,帶著大量絲綢貨物,來到西域的許多國家。張騫到達烏孫國後就開始在這裏住了下來,然後派出了300名使者分別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和於闐國。張騫和他的部下在西域各國受到了熱烈歡迎,因為他是代表了剛把匈奴打敗的大漢帝國。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中國,並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
自張騫這次出使西域後,西域和漢朝的來往越來越頻繁,絲綢之路上每年都有大批使者來往,多則數百人,少則百餘人,民間的商隊也是絡繹不絕。
東漢時,被西漢打敗的匈奴人勢力又強大起來。龜茲國王見風使舵,又歸附了匈奴,反對漢朝,並仗勢欺負鄰國疏勒,還派人把疏勒國王殺死,而另立龜茲人兜題做疏勒王。
公元73年,為確保因戰爭所阻的絲綢之路能暢通無阻,漢明帝效仿漢武帝,便派出了一個叫班超的人出使西域。班超和張騫不同,他膽子特別大,運氣也好。他隻帶了36名隨從人員出行。班超先來到疏勒,通過軍事政變推翻了兜題,然後召集疏勒文武大臣說明來意,當眾宣布仍立疏勒王室舊人為王,受到了疏勒人的擁護。班超還按政策放回了龜茲國人兜題。這些正義之舉,使他在西域的威望越來越高。
在西域30年,班超做了很多好事,他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製,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係,被東漢朝廷任命為西域都護。後來,班超還曾派甘英到達波斯灣,溝通了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之路。到了這個時候,一條長10000裏,穿越廣闊田野、無垠沙漠、肥沃草原和險峻高山的安全通道,便將中國的古都長安和地中海東岸國家聯係起來了。絲綢之路從此正式成為中國聯係東西方的“國道”。
不論是後來的東晉五胡十六國,還是南北朝,都不斷有東往西去的使者走在絲綢之路上。這些人都是非常有名的,比如,天竺(印度)僧人佛圖澄、東晉僧人法顯、北魏的董琬、高明。北魏的韓羊皮出使波斯,還帶回了波斯使者……
到了唐朝,民族文化的進一步融合,疆域的更加廣闊,絲綢之路也因此更加順暢起來。當時的文化交流也呈現出令人眼花繚亂的景象。西方的珠寶香料、玻璃器皿紛紛傳來,中亞、西亞的生活方式、文化思想都紛紛進入中原。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借助唐朝強大的政治力量,中原文明也傳入西方,深淺不等地影響了西方各國。
公元629年,唐代僧人玄奘從長安啟程,沿著絲綢之路,經涼州,過流沙河、哈密,穿越天山山脈,來到撒馬爾罕,再翻過大雪山,最後到達文明古國印度,學習交流,並取經並回國,一時轟動朝野,影響深遠。後來的《西遊記》中的人物唐僧就是以他為原型的。元代時,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又踏上絲綢之路。他懷著兒時的夢想,踏著先人的足跡,沿著茫茫的絲綢之路,曆盡千辛萬苦,來到中國。他是一位天使,讓世界了解了中國。
後來,隨著南海航路的興起,這條曾經繁榮的古絲綢之路逐漸衰落了。不過,絲綢之路的曆史意義並沒有暗淡,反而更顯光輝。因為它曾是聯係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主要紐帶,是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