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很熱鬧,氣氛熱烈,大家對遠道而來的中國客人似乎都很感興趣。

魯比對女婿小陳說:“家裏難得來中國客人,你可得抓住機會多練練口語了,再不練就退化啦。”

“我盡量,我盡量,”小陳憨厚地笑著對我說,“我現在的中文已經很不好了,請你多教教我。”雖說是要練口語,但這句話他還是用英文說的。

“你習慣美國的生活嗎?”我試著用中文問他簡單的問題。

“差不多完全習慣了,”小陳語速不快,但發音還是不錯的,“就是覺得美國吃的東西不是很好,比台灣差很多,所以我偶爾回台灣,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吃台灣的小吃。我上個月剛從台灣回來。”

“哦,”我開玩笑地說,“怪不得你看起來比你家人都要胖呢,看來台灣夥食確實不錯啊。”

“哪裏,哪裏。”小陳有點不好意思。

“你們什麼時候結婚的?”

“大學一年級的時候。”

“是嗎?這麼早?”雖然對摩門教徒早婚的事情略有所知,但我還是有點吃驚他們結婚這麼早。

“還好啦,”小陳用比較蹩腳的中文繼續說,“我們這裏很多人都在大學結婚,然後一邊讀書,一邊工作,一邊養小孩。”

“哇!”我不禁驚歎,“你們真厲害啊,能同時做這麼多事情!我們讀大學的時候,都還很不懂事呢。”

“嗯,習慣就好了,在猶他州鹽湖城附近,這算很正常的事情。”小陳切換成英語,頓時流利了許多,“我們認為家庭是最重要的,有了小孩就必須負起責任,必須勤勞!”

小陳的話讓我不禁想起上次去參觀摩門教總部聖殿廣場(Temple square)時,解說員反複強調的一句話:“No other success can compensate for failure in the home!(任何成功都不能彌補家庭的失敗!)”——這句話是現代摩門教最響亮的口號,也代表了目前摩門教的核心價值。說到家庭,可能部分中國人對摩門教家庭最大的印象就是“一夫多妻”製度。但實際上,早在十九世紀末,在聯邦政府的壓力下,摩門教就已經宣告教會終止“一夫多妻製”婚姻。

我接著問小陳:“你們打算以後生幾個小孩?十來個嗎?”

“不,不會生這麼多,最多三四個吧,”小陳語氣很肯定地說,“我們年青一代不像老一輩人那麼傳統,現在很少有人生十來個了,我希望有更多自己的生活。”

和小陳聊熟了以後,我試著問些比較敏感的問題——錢的問題。

“我聽說你們摩門教徒都比較有錢啊,”我對小陳說,“比如和奧巴馬競選的羅姆尼,他就很有錢呢,比奧巴馬闊綽多了!”

“哈哈,你連他是摩門教徒都知道?據我所知,他一般自己很少提及這件事。”小陳笑道,“基本上你可以這麼說,摩門教和摩門教徒在美國算比較富裕的一個團體,雖然我們也有窮人。”

“為什麼你們比較富裕呢?我很好奇啊。”

“其實道理很簡單,沒有像外界說得那麼玄乎,我們無非就是勤勞加上節儉。”

“是嗎?你們家節儉嗎?”我故作懷疑地笑道,“至少你們家的施坦威鋼琴就很貴哦。”

“不是這個意思,”小陳接著說,“節儉並不是無原則的,我們對於教育、藝術、文化方麵是非常舍得花錢的,但比較反對把錢花在一些沒有必要的奢侈品上。”

“哦,原來是這樣,我聽說你們教會也是非常富有。”

“嗯,我們教會凝聚力比較強,我們有‘Tithing’(什一奉獻)。”

“把你們收入的十分之一貢獻給教會?”對我來說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我還是故作平靜地問小陳。

“是的,”小陳似乎怕我誤會,連忙接著解釋,“是supposed to(被建議)而不是required to(被要求),但多數人還是會自覺去做奉獻的。”

小陳所說的“Tithing”,就是我以前聽說過的“什一稅”,但從真正的摩門教徒口中得到證實,對我來說確實也是一個巨大的震撼。

我不禁聯想,全世界一千多萬摩門教徒,如果每個人貢獻收入的10%,而且長時間積累,那將是一筆多麼巨大的財富。怪不得摩門教的教堂,比如鹽湖城的摩門教總部聖殿廣場如此富麗堂皇,怪不得摩門教會有這麼多地產,怪不得摩門教在世界範圍內發展得如此迅速,這一切應該離不開金錢和物質的推動,看來再偉大的信仰也需要物質條件為基礎——這麼說應該不至於褻瀆神靈吧?請原諒,我隻是一個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