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界中,能做最多的生意,得最多的主顧,銷最多的商品的,是那種不灰心、能忍耐、絕不在困難時說出“不”字來的人,是那種有忍耐的精神、謙和的禮貌,足以使別人感覺難拂其意、難卻其情的人。
一受刺激就不忍耐的人,不會有大成就。
人們的天性決定了他們對各商家的推銷員,總有些不歡迎;隻要能夠把他打發開,總設法打發掉。但當人們遇到了一個有忍耐精神、謙和態度的推銷員,事情就不同了。他們知道,有忍耐精神的推銷員是不容易打發開的,他們常常由於欽佩那個推銷員的忍耐精神而購買了他的商品。
有謙和、愉快、禮貌、誠懇的態度,而同時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運的。
做我們所高興做的事,做我們所喜歡而感到有興趣的事,這是很容易的,但是要全神貫注地去做那種不快的、討厭的、為我們的內心所反對的,而同時又為了別人的緣故不得不去做的事,卻是需要勇氣、需要耐性的。每天懷著堅強的心,懷著勇氣與熱誠去從事我們所不適宜,不想做的工作,從事我們內心反抗,但義務所在,不得不幹的事,年複一年這樣下去,真是需要英雄般的勇氣與忍耐心的。
因此,作為主管你需要有過人的忍耐力。因為一旦你升為主管,職位的改變總會帶來一些隔閡,你是一位主管,就必須擔負著領導部屬工作的職責。你要保持上司的威望,就必定要忍受寂寞的煎熬。隻有你具有了自製的能力,才能在寂寞孤單時妥善處理這一心態,冷靜地處理你與部屬之間的隔閡,自製也就是過人的忍耐力,它是作為一位好的主管眾多優秀素質中的一條。隻要你具有了過人的忍耐力,你便能克服心中的寂寞感,很好地處理與部屬的關係,從而更好地開展工作!
你享有了有毅力、有決心、有忍耐力的名譽,世界上總不患無你的地位。但是,假使你顯出一些意誌不堅定與不能忍耐的態度,人家會明白,你是白鐵,不是純鋼,於是人們就會瞧不起你。
沒有不顧障礙而堅持奮鬥的勇氣與百折不回的忍耐精神,總不能成就大的事業。懦弱、意誌不堅定、不能忍耐的人,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與欽佩。隻有積極的、意誌堅強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如果沒有大家的信任,那麼事業的成功是很難達到的不管社會發生什麼變化,意誌堅定的人總能在社會上找到位置。人人都相信百折不回、能堅持、能忍耐的人。意誌的堅定能生出信用來。假使你能夠不管情形如何,總堅持著你的意誌,總能忍耐著,則你已經具備了“成功”的要素了。
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忍耐不失為一種技巧和一種策略。
4.善於發現和把握機會
一個主管的事業是否成功、人生是否壯麗,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他能不能贏得和充分利用一次又一次的機會。
機會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誰也無法預知它來自何方,以什麼麵目出現。有時它從“前門”進來,有時它來自“後窗”,有時它以本來麵目出現,時而又喬裝打扮為不幸、挫折的模樣,常常又以問題而出現。作為下級應慧眼識機會,發現每一個機會。若天使來訪卻當麵不識君,失之交臂,悔之晚矣。俗曰:“通往失敗的路上處處是錯失了的機會。”要發現機會,尋找機會。首先,要有開闊的胸懷、廣闊的視野,把眼光放在更廣闊的領域,而不是局限於某個狹小的範圍內或某個單純的渠道上。其次,要善於分析,“撥開烏雲見太陽”。機會常常改裝打扮以問題麵目出現,如對某一重要問題的解決本身就為某下級的晉升提供了良機。再次,要樂觀,不要僅看到眼前的問題,而要發現問題後麵的機會。美國著名行為學家魏特利博士說:“悲觀者隻看見機會後麵的問題,樂觀者卻看見問題後麵的機會。”當然發現機會是以主體自身的才能和努力為前提的。
一位中國研究生畢業後,在美國某研究所就職,一天,室主任請他看一份規劃報告,然後呈送所長,他看後認為:“此報告不行,若照此辦理,將會一敗塗地。”他向所長大膽地談出了這一看法,所長異常果斷地說:“既然他的不行,那麼就請你拿一份行的出來吧。”第二天他拿了一份報告呈遞所長。沒想到第三天,他就被提升為室主任,原主任因此而被解雇。在這個例子中,如果這個中國研究生不善於抓住向所長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就很難得到所長的重用。
機會就在生活的每一瞬間,它稍縱即逝。“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培根有一段話說得很機智:“機會先把前額的頭發給你捉,而你不捉以後,就要把禿頭給你捉了。或者至少先把瓶子的把兒給你拿,如果你不拿,它就要把瓶子滾圓的身子給你,而那是更難抓住的,在開端啟始善用時機,再沒有比這種智慧更大的人。”大凡事業成功者,都善於假借機會,從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哪怕是不起眼的或者是稍有不慎會遭厄運的機會。
宋太宗時,晉陽縣令寇準受命斷“潘(仁美)楊(延昭)之案”。潘楊兩家乃宋朝重臣:一個是開國元勳,是國舅;一個是鎮邊之帥,是皇親。寇準深知此案難辦,稍有不慎,輕者革職,重者處死,株連九族。
若成功則可望升為南太禦史,甚至宰相,官位顯赫。但寇準並未因困難重重、前途未卜而畏縮不前,放棄此升遷機會。他謹慎從事,不偏不倚……禮義俱全,以事實為據,公正決斷,大獲全勝,深得民眾信任、皇帝賞識,而升為宰相大臣。掌握機會還應重視從後窗進來的機會,否則會有失良機之痛。
把握機會而獲得成功與機會主義、投機主義是根本不同的。前者崇尚付出,認為任何成功甚至包括機會都離不開人的奮鬥。
而機會主義、投機主義分子不願付出,他們深信機會決定一切,一味地追求運氣,甚至不惜以別人為“踏腳石”而爬上高枝,這種損人利己、不勞而獲的行為必受世人唾棄。
有一種做法是當上級初步確定了某項工作任務,一時還沒有找到承擔工作的合適人選時……可以挺身而出,自報奮勇。關鍵是要亮出自己對完成該項任務的有利條件,有哪些想法。這有點像“智取威虎山”當中偵察英雄楊子榮的看法。
某藥廠由於更新設備,資金投入太大,一時周轉不回來,再加上原有的產品長期滯銷,虧損十分嚴重。這時上級提出了充分利用新型設備,更換產品,轉型尋找出路的要求。廠長決定到東北去引進一項“腳步按摩治療器”的新技術。該藥廠地處西南,業務部主任小程主動請求到東北去聯係業務。小程不辭辛苦,往返幾個來回……終於成功地引進了新產品。新產品的試銷成功,使藥廠很快扭虧為盈……小程也因此而被提升為副廠長。
這件事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通過主動請纓去把握機會是件很不簡單的事。它需要承擔風險的勇氣,也需要有一定的實力儲備。“軍令狀”意味著承擔壓力和責任,上級在你身上寄托了期待和希望。其次,需要把握時機,也要有一定的成功把握。
俗話說,愚者喪失機會,弱者等待機會,智者把握機會,強者創造機會。強者可以在可能的情況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有利於自己晉升的機遇。
你的上司絕不會無緣無故地注意到你,你應該主動去爭取機會來表現自己。身為主管,你應當在自己的工作部門中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但也許你所從事的工作,與公司的主營業務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因此,你的能力發揮會受很大的限製,在這種情況下,不要灰心,因為機會要靠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為了爭取更多的表現機會,你對公司的提升製度、目標和人際關係必須非常了解。有時,你也應了解上司喜歡的部屬的工作態度和素質,因為這等同於公司的晉升製度。
主管爭取表現機會的方法有:
(1)敢於接受新任務
當上司提出一項計劃時,你可以毛遂自薦,請他讓你試試,當然,你須掂量掂量自己,以免被上司認為你自不量力。
(2)適度渲染
擔當瑣碎工作時……你不必把成績向任何人顯示,給人一個平實的印象;當你有機會承擔一些比較重要的任務時,不妨把成績有意無意地顯示,增加你在公司的知名度。這非常重要,因為上司是否會注意你,往往是由於你在公司的知名度如何。掩藏小的成績,渲染較大任務的成績,可起到名利雙收的效果。
(3)不要過分謙虛
上司未必喜歡謙虛的部屬,有時候,太過謙虛反而會吃虧。例如,當你帶領部屬完成一件艱巨的任務而向老板彙報時,一定要把自己的作用放在醒目的位置上,不要以為心有謙厚之道,以美德取勝,這是書呆子的做法。你自己不說,別人也不會提,這樣上司可能永遠不知道你做了些什麼。
(4)適當的逆反
古人雲:“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應付庸碌的上司,你是無可選擇地要采取絕對服從的態度。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上司都喜歡這樣,特別是精明強幹的上司,會對那些略有些反叛但會為公司利益著想的部屬產生注意。
(5)保持
最佳狀態別以為九個通宵趕工,一副疲備的樣子,會博得上司的讚賞和喜悅。在他心中很可能會說“這年輕人體力不濟”,“有更嚴峻的任務能勝任嗎?”等等,對你的精神和體力表示懷疑。因此千萬不要令上司對你產生同情之心,因為隻有弱者才讓人同情。如果上司同情你,已經表明他對你的能力產生懷疑。無論在什麼時候,在上司麵前均保持一貫的良好的精神狀態,這樣他會放心並不斷地把更重要的任務給你。
(6)不斷創新
讓上司了解你是一個對工作十分投入的人,不僅是這樣,你還要嚐試不同的方法增加工作效率,使上司對你形成深刻的印象。一個靈活的、不死板的人總是會引人注意的。
5.掌握贏得賞識的學問
作為主管,向上司彙報工作、提意見或建議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這既是上司要求主管必須盡到的責任,也是工作中的例行公事。正因為這些事情太常見,太司空見慣,所以往往會被很多主管忽略,每次向上司彙報工作、提意見或建議時,都是顯得漫不經心、草率行事。
實際上,聰明的主管都會借助於這些行動達到讓上司賞識自己的目的。
下麵,對他們常用的方法作較為詳細的介紹。
(1)發揮“倒裝”手法在彙報中的神通。
大多數上司因整日忙於各種事務而不同程度地持有煩躁的心態。因此,他們在聽取部下的彙報時,往往急於想知道事情的結果究竟是什麼。
因此,部下在向上司彙報工作時,無需絮絮叨叨地詳細說明事情的原委和工作的過程,而應直接了當地言明成功或失敗的結局。
要知道,那些拖遝冗長的開場白隻能使上司煩躁不安,而這種從結論部分開始彙報的方法是不會使上司感到不耐煩的……他反而因此讚美你的明確與爽朗。
如果在事情已經失敗的情況下,這種做法更顯得異常重要,上司會因此對你懷有特殊的好感。
這是因為,上司急於聽到的,不是你的辯解之辭,而是事情的最後結果。至於失敗的原因,則可以慢慢地聽你講。事實證明,即使是彙報同一個失敗,把結論放在前麵與放在後麵所產生的效果是大相徑庭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當你讀到一篇文章時,如果能夠在開頭的兩三行內讀到作者概括整篇文章的話語,便會感到該文眉清目秀,條理分明,主旨清楚,你也會輕易地理清該文的寫作脈絡,明確其結論。
沒有人會否定這種文章是上乘之作。同樣道理,對於我們在工作中向上司彙報時,也應該這樣做。
(2)多給自己創造一些作總結性發言的機會。
在電視節目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兩組客串演員就某個問題進行爭論的場麵。一般的,在接近尾聲時,激烈的爭執仍無法定論。隻有當主持人最後發表一通評論時,爭論才算一錘定音,節目結束這時候,電視觀眾們會自然而然地產生這樣的想法:主持人在最後發表的一通評論是最正確的。
實際上,主持人在評論中並沒有摻進一點自己的觀點,他隻不過把雙方爭論的重點略為複述、歸納了一下,想給視聽者留下一點印象和痕跡罷了。
然而,視聽者最後所記住的往往隻是主持人的話,他們感到印象最深刻的人,也是主持人。
由此可見,在會議上作“最後的發言。”
具有很多別人無可比擬的優勢。
如此一來,上司便會發現你的能力,賞識你所具有的“獨特”思維。
事實上,發言的時刻越是向後推移,錯誤複雜的問題就越明了,因而你所獲得的修正自己意見的機會就越多。結果,你就會給上司和其他與會者留下“精明能幹”的深刻印象,他們會認為你與眾不同。
可見,“後發製人”是在會議上發表意見時最明智的選擇。
還要注意,即使別人在你發言之前已經說出了與你相近或相同的觀點,你仍然要在後麵說上幾句。這樣做,其他人就會認為你的意見更全麵、更準確。
相反的,如果你此時緘口不言,認為別人已經說出了自己的意見,那麼上司很容易會把你的這一舉動誤解為是無能的表現。
當然,抱持“後發製人”觀點的人可能不止你一人,上司或其他同事也有可能要求你在前麵發言。此時,你應該巧妙地讓過去,盡量不做“馬前卒”,而等待最有利於自己發言時刻的到來。
比如,你可以找一些較為恰當的借口推辭一下:“這個問題我正在慎重地考慮,就讓××先說吧。”
這種方法,雖然頗費腦筋,但它卻有助於表現你的與眾不同,讓領導賞識你,因而是值得一用的。
(3)以向上司請教的方式呈報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可以使你不受責難。
當部屬就公司的經營政策或機關的重大決策發表意見時,如果直陳己見,往往會遭到上司的激烈反駁。
這是因為,看到部下在談論這些重大問題時,竟然表現出無所顧忌的樣子,上司就會感到丟了麵子,因而心中反感:“此人太狂妄了,居然對上司的做法吹毛求疵,真是越來越無法無天了!”
為了避免觸及上司最敏感的神經,使他產生反感,在這類問題上,部屬應該不露聲色的照顧上司的麵子(切記,一定是“不露聲色”地照顧,否則的話,上司一旦察覺到你是在有意照顧他的麵子,同樣會產生尊嚴喪失的不良感覺)。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做到不露聲色地照顧上司的麵子呢?
很簡單,你隻要能借助於請教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意見就完全可以了。
比如,你可以這樣對上司說:“關於這個問題,我有這樣一個疑問……,請您指教。”或者說:這個問題究竟該如何解決,我還拿不定主意。經過慎重考慮,我想了三種方案……
……您看哪一個最好呢?
這種糖衣藥片般的提意見方式,將會滿足上司的自尊,照顧到他的麵子,因而他會對你的意見表現出尋常的熱情,誠懇地傾聽你的意見。
除了能讓上司認真地對待自己的意見並對你表示出讚賞之外,這種求教式的提意見方式還有一個潛在的好處:使上司注意到你的謹慎、細心。
無論你所提的意見是優是劣,當上司聽到你用這種方式向他陳述意見時,首先想到的是諸如“這個家夥很關心公司的事呀”、“這個家夥對領導還蠻體貼的呀”之類的想法,因而對你的好感也隨之增加。
從表麵上講,這種求教式的提意見方法也許顯得有抹殺自己的能力之嫌,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它恰恰表現了你與眾不同的能力,即避開鋒芒、迂回曲折地達到自己目的的能力。
這與那種直陳己見、受到訓斥的做法明顯不同,它顯得更明智——你會因此贏得上司的好感,上司也更易於采納你的意見或建議。如此一來……你的能力在上司那裏仍然得到了肯定。
不過,這種方法切忌濫用,否則,是會招致領導反感的。如果你對自己所負責的工作一味地不能直陳己見、果斷處理,那麼,領導很可能會因此把你理解成一個毫無主見和能力的平庸之輩。
對此,也應該予以注意,竭力避免。
(4)預先把最糟糕的事態委婉地通知上司,可以使你在以後失利時仍然立於不敗之地。
當你預測到工作中將會出現較壞事態時,怎樣把這一事態通知上司,關係到上司對自己的評價。
最明智的做法就是,采用委婉的方式把事態說得更糟糕,以便讓上司對即將發生的事在心理上有所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