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讓日常管理井井有條(1 / 3)

日常管理工作事小而繁,稍不注意就會形成混亂的局麵。這是因為管理工作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在小事、瑣事上無條理,影響的是大事,最終會導致管理的失控。

1.製定科學的考核標準

一名管理者,製定對下屬的考核標準,必須依據以下原則。

(1)標準必須具體

標準是考核中用來衡量下屬的尺度,它表示下屬完成工作任務時需要達到的狀況。因此,標準必須具體明確,不能讓人感到模棱兩可。

對於那些可以直接用數字來表示成果的工作,比較容易理解。例如,對銷售員的考核標準……就可以這樣規定:每月銷售額達到10萬元,屬於“優秀”;5萬-10萬元,屬於“合格。”

……5萬元以下,屬於“不合格”。

但是,對於不直接生產產品的工作,考核標準應當怎樣做到具體呢?一些管理者就感到迷惑了。

我們來看這樣一個例子。某家公司對其人力資源部招聘主管的考核標準是這麼規定的:

①收到人力需求後,能夠迅速招收到合格的人員;

②員工的招募成本比較低;

③求職信能立即予以答複;

這樣的標準就是不具體的:“能夠迅速招收到合格的人員”——到底什麼是迅速,一個月……兩個月,還是一個星期,兩個星期……這和沒有標準又有什麼區別呢?

“招募成本比較低”——怎麼才算低呢?比登廣告的費用少算低,還是比給職業介紹所的費用少算低……這不能讓人有一個清楚的答案。

立即答複求職信,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那麼招聘主管的考核標準怎麼規定才是具體的呢?

應該這樣來規定:

①收到人力需求後,三周內招收到合格的人員;

②員工的招募成本,應比通過職業介紹所尋找的費用低;

③求職信應在兩個工作日內予以答複;

(2)標準應該“適度。”

所謂“適度”簡單地說就是,製定的標準既不過高,也不過低。再形象一點說,就是“跳一跳便可以摘到樹上的桃子”。

標準製定的過低,下屬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夠達到,這樣考核就失去了意義;標準過高,下屬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能達到,他們就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反正也達不到要求,幹脆不幹了,這樣還不如不製定標準。

隻有那些經過一定的努力可以達到的標準,才能對員工產生激勵作用。

Dataflex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個人電腦經銷公司之一,公司業務部總裁羅斯就經常製定一些富有挑戰性的標準,來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他曾經和一個女業務員打賭:如果她連續幾個月都創下60萬美元的銷售業績,就將贏得一部寶馬新車。於是這個女業務員勤跑生意,不但贏得了這部車,而且創下每個月銷售100萬美元的好成績。

(3)標準應當可以改變

考核的標準製定出來以後,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略加改動。

某電器銷售公司,它給員工規定的標準是每月銷售100台電視機,才能拿到當月的獎金。在春節過後的一個月,由於居民的購買力下降,員工無論怎麼努力都完不成指標,可是經理根本不理會這些,依然扣發了他們的獎金。這一下,員工可就不滿意了,“電視銷售不動又不是我們的錯,本來就是銷售淡季嘛……”但是,經理依然我行我素,無奈之下,很多員工都辭職去了別處,公司的業務發展因此受到巨大的衝擊。

外界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考核標準應該隨之改變,這才是明智之舉。像上述這個公司……它完全可以在淡季時降低銷售標準,例如規定每月銷售60台就可以領取獎金;在旺季時再提高標準,比如每月銷售150台才算達到要求。

(4)標準應當有時間限製

這一條主要是針對業績考核來說的。其實,在實際工作中,大家都自覺不自覺的做到了這一點,這裏隻不過再提醒一下罷了。

例如,“每天生產10件產品”、“每月銷售20萬元”……這裏的“每天”、“每月”都是時間限製。可以想像,如果沒有時間上的限製,那麼標準還有什麼意義呢?例如,“生產100件產品就可以領取到獎金”,你一天就生產了100件產品,而我卻用了10天,難道說我們都一樣達到了標準?當然不是了。

(5)製定標準的具體步驟

考核標準的製定,應遵循以下的步驟:

·排列部門的工作;

·確定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技能;

·確定個人的工作;

·工作職能等級的確定;

·確定“職務及職能等級標準”;

·形成職務職能手冊;

·確定每個員工的職務、職能標準。

在這裏,職務就是相關工作的總稱。例如招聘員工就是一個職務,它包含一係列相關的具體工作——製定招聘計劃、資格審查、筆試、麵試、進行體檢等等,而職能則是指承擔職務的能力。這種能力包含兩方麵的內容,一是知識性的能力,二是經驗性的能力。

2.製訂一份可行的工作計劃

作為主管,為自己和員工們製訂計劃是日常工作中最常見的一項工作,尤其是對於那些對計劃的作用持肯定態度的人,計劃一定會使他們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促使他們合理地利用時間,所以下麵就介紹一些很基本、很實用的製定計劃的辦法。

(1)做好預測——這需要一個周全的思路,把各種可能的情況都要想到,這個工作期不妨長一些,即使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偶有靈感,也最好趕忙記錄下來。

①考慮經濟形勢的變遷;

②以考慮可能遭遇到的困難為著眼點;

③想到事態本身的因果關係;

④預測有機械性與分析性兩種類型:

·機械性的預測——是純憑感官的因果關係來預測。這種預測應該是十分簡單,但也許因角度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答案。

·分析性的預測——是從計劃觀點、心理觀點、統計觀點來分析。這應該說是一種綜合性的方法,所以駕馭難度也較大,但準確率較高。

(2)設定目標。目標是動力也是出發點,所以製訂計劃前先確定一個長遠目標是必要的。

①目標即將來業務發展的指標;

②設立目標要根據預測——目標不是憑空捏造的;

③目標要簡單明確;

④設定目標時要使本部門的員工參加。群策群力會使目標製定得更完善,同時也是對員工們的一種激勵和壓力。

(3)製訂政策。

①政策是工作的指導準則,要易於貫徹,具有調和性;

②政策必須關係到部門;

③政策要使大家了解;

④政策是計劃的基本依據。

(4)製訂進程。這部分實際上就是你將要貼在辦公桌上的核心內容了。根據你的業務需要……編成一套有秩序的措施,運用人力、財力、物力的步驟,能很有效地執行。但所製訂的進程,必須根據政策不斷修正,並予以標準化。

(5)編製預算。

①必須有效運用可用資源;

②設定績效標準和衡量尺度。

以上就是製訂計劃中必須注意的幾點原則,另外不要忘記在製訂計劃的時候廣泛地征求員工們的意見,多與他們進行溝通。因為你是在為整個部門製訂計劃,而不是某個人。

3.怎樣委派任務

在委派任務時一個極其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工作分配不明確。對於日理萬機的主管來說,這可能並不算什麼要事,隨便在兩個會議的間歇,讓秘書將員工叫進來,寥寥幾句將任務分配下去之後,你又匆忙趕著去上級那裏彙報工作。這樣似乎看起來的確是節省了時間,但是分配工作之前你是否已經認真仔細考慮過;分配任務的時候你是否確定你在短短幾句話之內,已經將你心叫所想全部清晰準確的表達給了員工;員工們是否已經十分明白並且正確地理解了你的意思;你所有分配任務的工作都在這匆匆忙忙之間完成得分毫不差,不會給以後的進展留下任何隱患,你確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