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開局做得好,管理才能好(2)(1 / 3)

任何組織或團體的管理者,都具有一定的職位,都要運用和行使相應的權力,同時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權力和責任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一定的權力又總是和一定的責任相聯係的。當組織賦予管理者一定的職務和地位,從而形成了一定的權力時,相應地,管理者同時也就擔負了對組織一定的責任。在組織中的各級管理人員中,責和權都必須相稱和明確,沒有責任的權力,必然會導致管理者的用權不當,沒有權力的責任是空泛的、難於承擔的責任。有權無責或有責無權的人,都難以在工作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都不能成為真正的管理者。

許多管理者在行使權力時,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隻知道自己有管理權和領導權,不知道有被管理權和被領導權,也就是說,在執行管理權和領導權時隻想到管理和領導下屬,把自己置於權力的約束之外,責任的製約之外。其表現,就是俗話說的“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下屬違反了製度,立即板起麵孔處罰;自己違犯了製度,就當事情沒發生一樣。這樣有個一兩次以後,製度就成了橡皮筋。

事實上,管理者要想用好權力,一定要在使用自身擁有的權力同時,更要明確自己所肩負的責任。

樹立領導的“權威”

所謂“權威”,是指管理者在組織中的威信、威望,是一種非強製性的“影響力”。權威不是法定的,不能靠別人授權。權威雖然與職位有一定的關係,但主要取決於管理者個人的品質、思想、知識、能力和水平;取決於同組織人員思想的共鳴,感情的溝通;取決於相互之間理解、信賴與支持。這種“影響力”一旦形成,各種人才和廣大人民都會吸引到管理者周圍,心悅誠服地接受管理者的引導和指揮,從而產生巨大的物質力。

權力是支配他人行為的製度性力量,一個人隻要在某個組織中擔任某個職位,就可以獲得與這個職位相應的權力。而權威則是一種不依靠權力就能夠使人心甘情願追隨你的能力。

作為管理人員,在工作中最希望看到的事情就是下屬承認自己的地位,樂於接受自己的指令,並遵照執行。在這樣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就是管理者的領導權威。

權威是存在於正式組織內部的一種“秩序”,一種信息交流的對話係統。如果管理者發出的指示得到下屬的執行,在下屬身上就體現了管理者的權威;同樣的道理,如果下屬違抗命令,也就說明了他否定了這種權威。因此,管理者是否具有權威性,檢驗的根本標準是接受其指示的下屬,而不是發布指示的管理人員。一些管理者之所以不能在組織內部樹立自己的權威,就是因為他們不能建立起這種體現權威的“秩序”。

有威懾力的領導一般決斷力強,辦事爽快果斷,常常是一字千金,憑這就可使人折服。部下也會因為佩服你而不自覺地向你靠攏。

日本有位企業家在總結他的管理經驗時說:“打一巴掌給個甜棗吃。”意思是對部下施威,批評或者責罰,使他驚醒於自己的錯誤,待他的愧疚心平息下來,又要恰當地給他一點甜頭,引導他朝正確的方向走。

古今很多用人實踐早已證明,剛柔相濟遠遠勝於剛柔相偏廢,如同人的身體構造,有堅硬的部分——手,腳,骨骼等,也有柔軟的部分——肌肉,軟組織等,二者有機結合,人才能靈活自如地從事各種活動。

南越王趙佗,原來是秦朝派到廣東、廣西管理南方的地方官,秦朝滅亡後,他自立為王。漢高祖平定天下後,不願再動刀兵,對他實行了安撫政策,仍任命他管理南方,並給他一些賞賜,這種懷柔政策使漢朝的南疆及偏遠地區長期得以安寧穩定。可是當呂後執政時,卻將南方視為蠻族,並製定一些民族歧視或壓製的政策,激起趙佗造反鬧事。呂後派兵征討,結果因南方氣候潮濕酷熱,瘟疫流行,漢軍作戰屢屢不力。漢文帝即位後,重視恢複推行安撫政策,除給趙佗許多賞賜外,還給他的親屬加封官職,使趙佗深受感動,自動廢除了王號,並上書請罪,發誓永遠誠心向漢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