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改革家商鞅就說過:英明的君主,總是處簞席之上,聞絲竹之聲,驅使天下百姓,指揮千軍萬馬。真可謂悠哉,怎麼會終日忙忙碌碌不得閑呢?古今中外有許多事例證明,管理者超脫一些,輕鬆自如地駕馭部下不是不可能的。其辦法就是,在保證大權在握,也就是有效監控和牽製的前提下,將不必由自己掌握的權力交給下屬,即有所不為然後才有所為。
總之,管理下屬既不能太死,也不能太放鬆,一定要掌握授權與控製的分寸,授權不等於放權,做到適當集權。
大權獨攬,小權分散
大權獨攬,小權分散。如何分配好手中的權力,是古往今來任何管理者都無法回避的問題。作為主管,正確認識權利,合理恰當地利用權力就至關重要了。管理者分配權力過程中的首要問題,並不在於究竟是多分一點好,還是多留一點好,而是要首先搞清楚具體應該分什麼權力,留什麼權力。
一個人遇到的事有大,有小,管理者要全力以赴抓大事。大事就是全麵性、根本性的問題。對於大事,管理者要抓準抓好,一抓到底,絕不半途而廢。一般說來,大事隻占百分之二十,你以百分之百的精力,處理好百分之二十的事情,當然會輕鬆自如了!隻要是做管理者,無論是剛剛上任,還是已經做了很長時間,一定會麵對許多事情要處理,但千萬不要認為,把自己搞得狼狽不堪是最佳的選擇。從原則上講,大權獨攬,小權分散,抓大放小無疑是很好的策略。
從權力的性質來看,通常情況下,一個組織的權力有三個層次:決策權、運行權、執行權。所謂大權實際上主要是指決策權,還有就是運行中關鍵問題的把關性權力,具有“不可替代性”。
對於事關企業、部門生死的權力。領導人、主管必須牢牢地抓在手裏。“大權集中”
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同時保證決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我們知道,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無論是民主式決策還是集中式決策,最終都得要有一個拍板的人,這就注定這個人應該掌握比較大的權力。對於一個組織的發展而言,最重要的是決策。
就像中國共產黨每一代領導人都要有一個領導核心一樣,一個企業也要有一個自己的領導核心、決策核心,這在中國的企業中特別是正在成長的企業中表現特別突出,掌握大權的管理者幾乎成為企業的代名詞和名片。
聯想的第一代領導人柳傳誌,雖然已經退居二線,但影響力依然在;萬科的第一代創業者和領導者王石,雖然目前已經交班給鬱亮,但依然是萬科的精神領袖;海爾集團老總張瑞敏、華為集團老總任正非……這些依然在一線的企業創業者對企業的影響力更不用說。
集權而不專權,放權而不放任;一手軟,一手硬,一手放權,一手監督;大權獨攬,小權分散,以權統人,調動部屬,這就是中國領導者的授權之術。
那麼,對於一個正在發揮重要作用的管理者或者主管來說,哪些大權是他必須抓的呢?
一、財權,古時候的人掌權時,一抓軍權,二抓財權,可見財權之重要。錢是企業的命脈,把財權交出去,不是開玩笑嗎?
二、人事任免權,這主要涉及非常重要的人事調動和安排;三、知情權,即使某些時候不參與決策,對所有重大決策也應該有知情權;四、最終決策權,亦即對一般及重要決策進行最後拍板的權力。
“權”字好說,不好用,怎樣用得遊刃有餘,得心應手,才是領導所關心的。權乃身外之物,用則有,不用則無,輕輕鬆鬆來掌權,又何樂而不為呢?作為領導,並不意味著他什麼都得管。應該大權獨攬,小權分散。做到權限與權能相適應,權力與責任密切結合,獎懲要兌現。
中國的企業領導者明白,能否駕馭下屬,最關鍵的一環就是有沒有權力。有權力,就能駕馭人,無權力就不能駕馭人。中國的管理者為了達到上令下達的目的,通常都把權利集中在自己的手中。身為領導者,就必須要大權獨攬,才能有效地駕馭下屬,如此,方能上令下達,保證命令和措施得以快速地貫徹實行。
與大權獨攬相對應,中國的管理者也喜歡把小權分散給部下,如曾仕強教授所言:“中國的管理者是善於用巧勁兒,拿出一部分權力分給屬下,他們做的隻是以權統人。領導應該是帥才,總攬全局;其他管理者則是將才,他們應當各司其職,管好‘線’
上的工作;而員工則是士兵,應當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點’上的事情。
身為主管,首先要明白大權須獨攬、小權要分散這個道理。大權獨攬,也可稱之為集權,是指部門中的一切事務的決策權都集中在自己手中,部下的一切行為措施必須按照主管指令、決定去辦。小權分散,也就是分權,是指部下在其管理的範圍內的一切措施均有自主決定權,不必請命於主管,而主管對其下屬權限內的事項也不隨便加以幹涉。處理好大權與小權的關係,要做到大權攬得住,小權散得開,不能大小權力一把抓,大權管不住,小權亂插手。領導者隻有做到大權獨攬,小權分散,才能利用有限的精力實現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