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企業都有著自己的企業文化,有的公司企業文化顯得比別的公司更為強大雄厚。這些企業文化均對企業員工和企業經營業績產生著巨大的作用,特別是與市場環境競爭激烈的時候更是如此。這種文化的影響甚至大於企業管理和經營策略研究的文獻資料中經常出現的那些因素。美國、日本企業界最優秀的總經理們總是不惜耗時費力,大力塑造、維護自己力量雄厚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永續動力的源泉。大多數企業是以追求經濟目標為根本宗旨,把獲得最大投資報酬、最高銷售額和最大市場占有率作為成功的標準,這樣的企業最終會成為一部循環運轉的賺錢機器,壽命會很快衰竭;現在能成功地生存發展的企業是超越經濟利益的有生命的組織,它是為“生命意義”而發展,而不是為“賺取利潤”而存在。企業通過一個共同的願景把員工凝聚在一起,通過強有力的健康的企業文化,突破傳統管理模式中那種短期的商業競爭和追求利潤的短視行為,注重企業的長遠利益,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它充分印證了“物質資源終會枯竭,隻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的哲理。
成功源自文化理念在海爾,張瑞敏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才以幾句婦孺皆可理解的簡單格言,灌輸他複雜的經營理念。表麵看起來,這些口號很平常,沒有石破天驚的轟動效應,但海爾人默默堅持做了23年後卻取得了驚天動地的效果。
企業文化作為社會大文化的一個子係統,客觀地存在於每一個企業中。優秀的企業文化,將極大的促進企業發展,反之則將削弱企業的組織功能。張瑞敏是這樣定義企業文化的:企業發展的靈魂是企業文化,而企業文化最核心的內容應該是價值觀。
企業的競爭,說到底是文化的競爭,唯有弘揚品質高雅的企業文化,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海爾將企業文化分為三個層次,最表層的是物質文化,即表象的發展速度、海爾的產品、服務質量等等;中間層是製度行為文化;最核心的是價值觀,即精神文化。
許多企業在實踐中體會到,企業文化是與企業同時存在的一種客觀事實,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的價值觀、經營思想、群體意識和行為規範。根據有關學者的分析,企業文化可分為:表層為物質文化,淺層為行為文化,中層為製度文化,深層為精神文化。企業文化能帶動員工樹立明確目標,並在為此目標而奮鬥的過程中保持步調一致;企業文化能夠在員工中營造出非同尋常的積極性,企業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使他們願意為企業出力;企業文化還提供了必要的企業組織結構和管理機製,從而更好地激勵員工。
有的企業缺乏競爭力,重要的是企業文化統合力不強,員工隊伍素質低下,精神疲軟、管理無方,經受不住競爭的衝擊,最終倒閉走人。要知道企業文化的影響力非同一般,成功企業的動力一定是源自優秀的文化理念。
也許有人不禁要問,企業文化真的能創造效益嗎?回答是肯定的。美國百威啤酒的形象價值是197億美元,萬寶路香煙為530.45億美元,可口可樂為1359.5億美元。
還有很多世界頂尖品牌的事例來說明企業文化可以使企業走向成功。
國際通用機器公司的企業文化遵循三原則:尊重個人、爭取最優和提供優質服務。1975年-1984年間,對提出建議的員工支付了6000萬美元的資金,而這些建議為公司節約了三億美元。
聞名於世的日本京都製陶公司,創辦人稻盛和夫為了名譽和效益,經常要求年輕員工加班,年輕人忍無可忍,寫了按血手印的抗議書,要求增加工資、獎金。差點導致年輕人辭職。稻盛深思,公司的目的和信念到底是什麼?讓我的技術聞名於世隻是次要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全體員工的幸福。從此,京都製陶公司以“為全體員工謀幸福、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為價值觀,終於使公司成為知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