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並不是每一次危機我們都能處理得天衣無縫。如果危機非常棘手無法處理或處理失敗,企業必定會蒙受巨大損失,包括經濟損失和聲譽損失。
危機,是危也是機,方法得當還能變成良機。當危機降臨時,一些企業倒下了,一些企業卻成為浴火重生的鳳凰。這些鮮活而又生動的例子,在讓人產生無限感慨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迪和警示。實際上,企業有可能遇到的危機遠遠不止這些,因此值得企業重視。
借助危機使企業再造對於企業經營者來說,“危機”不是一種意外,而是一種必然,企業的成長正是在不斷地戰勝危機中實現的。
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石油危機,由此而引發了全球性的經濟大蕭條,日本的日立公司身陷其中。公司首次出現了嚴重虧損,困難重重。為了扭轉這種頹勢,日本日立公司作出了一項驚人的人事管理決策。
1974年下半年,全公司所屬工廠2/3的員工共67.5萬名暫時離廠回家待命,公司發給每個員工原工資的97%~98%作為生活費。
這項決策對日本日立公司來說,是一項人事管理的權宜之計,它雖然節省不了什麼經費開支,但它可以使員工產生一種危機感,產生一種憂患意識。
1975年1月,日本日立公司又將這項決策實施到4000多名管理幹部頭上,對他們實行了幅度更大的削減工資措施,從而使他們也產生了憂患意識。
同年4月,日立公司又將所錄用的工人上班時間推遲了20天,促使新員工一進入公司便產生了憂患意識,產生一種危機感、緊迫感。這樣做同時也讓其他老員工加深了憂患意識。
日立公司采取了上述一係列管理措施之後,全公司包括新老員工都開始更加奮發地努力工作,都絞盡腦汁為公司的振興出謀劃策。就這樣,在憂患意識的誘發下,全體員工共同努力,公司取得了令人十分滿意的業績。1975年3月,日立公司的結算利潤隻有187億日元,比1974年同期減少了1/3。而實施憂患意識管理之後,僅僅過了半年,它的結算利潤便翻了一番,達到了300多億日元。
企業管理者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如果能從改變員工的惰性這個角度人手,適時地製造危機,利用危機去攻擊它、刺激經、克服它、戰勝它,對企業的發展來說,不失為一個好事。危機雖然可怕,但卻是讓員工展現自我,挖掘員工潛能的最有效的武器。
每個企業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因素影響乃至幹擾企業的正常運營,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企業經營中的風險因素。
麵對風險,有的企業遭到失敗,但有的企業卻把它轉化為企業的發展動力,讓它激勵員工的士氣,增強他們的義務感和責任感,調動每個員工的積極性,催其奮進,促其創新。難道危機就是這樣的可怕?其實不然,沒有危機才是可怕的,為什麼說沒有危機才是可怕的?因為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則足以讓我們理解這樣的道理。
清晨在非洲草原上的羚羊從睡夢中醒來,它就意識到危機存在,意識到新的比賽就要開始,對手仍然是跑得最快的獅子,要想生存下來,就必須在速度上超越對手。另一方麵,獅子思想負擔也很重,假如跑不過最慢的羚羊,那麼最終的命運也是一樣。所以說,麵對新的一天,太陽升起來的時候,意識到危機存在,那麼,為了生存下去最好的辦法就是跑得快一點!
由此可見,無論是強大的獅子和弱小的羚羊,在物競天擇的自然界中都麵I臨著生存的危機。要想逃避死亡的追逐,首先就是要戰勝心理的危機,戰勝自己,必須要越跑越快。如果意識不到存在著這樣的危機,稍一鬆懈,就會成為別人的戰利品,絕對不會再有重賽的機會。
有了危機,就必須看到危機,想辦法解決危機,這才是企業實現健康性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危機正是企業獲得快速發展的源源不盡的動力。這就好比人一樣,隻有戰勝了疾病侵擾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就像非洲草原的羚羊和獅子一樣,隻有想辦法跑得更快。企業的發展是以速度製勝,如果失去了速度,那麼企業就會成為別人的目標,這就是“快魚”吃“慢魚”的道理。
企業怎樣才能快?其實,跑的快不快的問題就像人一樣,一方麵是自身素質問題,另一方麵是思想意識問題。人的身體素質是基本條件,但是思想意識卻是決定條件。
決定著成敗的關鍵是人的思想,如果思想沒有準備的話,就根本別談成功。所以說,企業要想發展快,盡快縮短與國際知名企業的差距,就必須從思想上有著根本的轉變。
我們的企業經營者和員工必須有一種憂患意識、危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