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簡單但有效的管理理念(1)(3 / 3)

2.運用電子技術,實現管理時空的精確化

精確管理將電子技術和以電子技術為基礎的智能技術、虛擬技術等廣泛運用到管理實踐中,使之成為提高管理效果的“倍增器”。

3.借助網絡手段,實現管控實時的精確化

精確管理借助網絡技術,通過實時的數據采集和網狀的信息傳遞,徹底改變了數據的生成方式和以往的線性傳遞模式,縮短了決策時間,提高了反應速度。

內蒙古伊利集團發布公告,2005年前三季度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0.60億元,同比增長32.27%,上繳稅收6.8億元。收入、利潤、稅收等主要經營指標全部超過去年水平。

伊利集團董事長、總裁潘剛認為精確管理是伊利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伊利的精確管理要求把供應鏈中的每一個環節都作為關注的重點,將奶農、牧場、奶站、供應商、加工廠、經銷商、服務商等都納入質量控製係統。在已建立的全方位質量管理、質量控製體係下,完善質量預警體係;在集團內部實行管理到位、責任到人,各企業、各單位都必須嚴格按照“為消費者提供100%安全、100%健康優質產品”的質量目標,開展質量管理工作。潘剛說:“伊利在哪個環節都輸不起,不能出現丁點疏漏,否則就是一場災難。”

知識管理理念

知識就是以文字或語言的形式保存的信息資源與人頭腦中具有的經驗思維的綜合。知識可以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以可見的形式保存下來的知識,隱性知識是高度個人化和難以規範化的知識,包括員工個人長期積累的技能、技巧、經驗等。隱性知識不具有可見性,也不容易規範地表達和分享,難以管理。

對於企業來說,往往隱性知識的價值更大。知識管理是一種管理方法,力求將隱形知識顯性化,使知識成為企業的一種資本,並利用這種資本形成創新能力,提高競爭力。

IBM公司將知識管理定義為:

對知識加以有效地識別、獲取、開發、分解、儲存和傳遞,從而改進和提高個人、部門和組織的創新能力、響應能力、生產力和技能素質。

國內有學者將知識管理定義為:

協助企業組織和個人(People),借助信息技術(Technology),實現知識的創造、儲存、分享、應用、更新,並在企業個人、組織、戰略以及經濟多個方麵形成知識優勢和產生價值的過程(Process)。

可見,知識管理不同於傳統的信息化手段,其內涵已經超越了生產和管理的標準化、規範化的範疇,其真正價值在於對知識的再創造,從而形成企業價值。

知識管理的核心主要在於知識的分享。知識管理提供了一種挖掘企業自身價值的新思想,知識管理的目標就是力圖能夠將最恰當的知識在最恰當的時間傳遞給最恰當的人以便使他們能夠做出最好的決策。知識管理的整個過程就是知識的創造、儲存、分享、應用以及創新的過程。其核心就在於知識的分享。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信息的存儲和提取的技術問題已經不再是困擾企業的難題,知識管理的關鍵所在就是如何將這些即存的和潛在的知識合理地加工和深化,並在企業運行的動態環境中進行匹配,及時地將它傳遞給需求者,以提供商業決策的依據。

KarlM.Wiig將企業中的知識分為三類:

公共知識(Publicknowledge);供分享的技能(Sharedexpertise);個人知識(Personalknowledge)。

其中個人知識大多為隱性知識,難以提取和可視化,但卻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公共知識和供分享的技能都是由個人知識經過積累和文檔化形成的。

根據1999年Gartner集團針對811家北美和歐洲公司所作的題為《知識管理:熱起來還是冷卻下去》的研究報告,知識管理的八大主要驅動力中首要驅動力是“促進各營運部門間知識共享”(占760-/0的投票率)。

知識管理的中心目的,就是建造知識管理平台,使得組織中的個人知識能夠方便、及時、準確和規範地被提取、積累和文檔化。形成可以被整個組織使用的公共知識。

知識管理是構建企業總體競爭戰略不可缺少的、關鍵的因素之一。知識管理給企業帶來的競爭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降低運營成本;提高企業的運轉效率;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加快創新,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提高快速響應能力;提高員工業務技能。

20世紀90年代信息產業蓬勃發展,知識管理結合網絡、資料庫以及應用電腦軟件係統等工具,成為新世紀的企業積累知識財富,創造更強競爭力的利器。

中國惠普有限公司和三星數據係統(北京)有限公司是國內知識管理領域的先行者,不過他們的方式方法和指導思想並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