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簡單但有效的管理效應(1)(3 / 3)

1.擁有自己的獨特風格。

2.滿懷熱愛之情,投入發自內心的熱情。

3.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追求專而精。

4.成名即成功。

當今社會,“成名”已經是“成功”的最快捷方式。名聲在外的人,會有更多拋頭露麵的機會,傳媒更願意采訪、報道他,商家更願意邀請他做廣告,他也會因此而更加出名。

成名可帶來多方麵的成功,包括金錢、特權、榮譽、地位、影響力、人際關係等,而且隻要行之有道,任何人都可以快速成名!

“現代成名學”創始人博斯丁一手創辦的“名聲訓練法”,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在歐美各國風行一時,許多國際舞台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都是援用這套方法而成名的。如美國政壇上聲望極高、被公認為曆史上最擅長“表演”的總統裏根,還有躲過幾次世紀性醜聞卻仍然安坐其位的克林頓等,都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

“成名學”的核心論點是:在信息化時代,“名人”是“商品”,“名聲”可以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而且可按照“名聲工廠”的標準化模式製造出來,並經由媒體褒貶炒作,在旦夕間起落。如今這項產業已深入社會的各個領域,正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現代名人的名聲宛若一具“印鈔機”,瞬間就能帶來萬倍身價。

因此,必須熟悉整個名聲產業的運作流程,各行業間環環相扣的互動關係,尤其須熟悉媒體的發稿程序、新聞取舍標準、誰有權力安排上鏡頭接受采訪等。

借助媒體炒作的機會,才有可能建立知名度,進一步吸引讚助者,運用更專業的名聲訓練法及更多的資源,將你推向更大的名聲市場,建立更大的知名度。

還有一點,就是應該積累資產,應該積累哪些資產呢?首先是金錢,要尊重並熱愛金錢並取之有道;其次是工作經驗;三是朋友,在擴大自己“交際圈”時,千萬不要忘了馬太效應的另一麵:如果交友不慎,就可能會麵臨越來越大的麻煩。可以說,交上怎樣的朋友,就有怎樣的命運,要努力與那些樂觀、品格高尚有才能的人交往,這樣才能保證擁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獲得好的精神食糧以及朋友的真誠幫助。

超限效應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批評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某人做錯某事後,管理者如果多次地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他從內疚不安變得不耐煩,變得反感討厭,不僅起不到教育作用,還會出現反抗心理和行為。因為人受到批評,總是需要一段時間認識自己的錯誤,受到重複批評時,他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複歸平靜,逐漸產生反抗心理。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就準備捐款,並掏出自己所有的錢。又過了十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就有些不耐煩了,決定隻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裏偷了二元錢。像這位牧師這樣的滔滔不絕,隻能聽得別人昏昏欲睡,甚至煩躁不堪。

管理者對下屬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下屬“犯一次錯,隻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員工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配套效應

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狄德羅,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的酒紅色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家裏尋找感覺,總覺得家具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舊的東西先後更新,書房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

兩百年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把這種現象稱作為狄德羅效應,亦可稱作為配套效應,也就是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

其實,這種“狄德羅效應”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絕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2000多年前,先秦時的思想家韓非就在《韓非子》裏寫了這麼一段故事:

“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鍘,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丘,臨酒池,紂遂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