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證明,第一印象是難以改變的。因此,在日常交往過程中,尤其是與別人的初次交往時,一定要注意給別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注重儀表風度,一般情況下人們都願意同衣著幹淨整齊、落落大方的人接觸和交往,所以“先敬羅衣後敬人”就是這個道理。其次,要注意言談舉止,言辭幽默,侃侃而談,不卑不亢,舉止優雅,定會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首因效應在人們的交往中起著非常微妙的作用,隻要能準確地把握它,定能給自己的事業開創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
了解首因效應的意義在於能使人們自覺地利用這一社會心理效應,為人們的現實生活和實際工作服務,幫助人們順利地進人人際交往。這一方麵的意義,對於領導者和管理工作者來說,尤為重要。在領導活動和管理活動等現實人際交往活動中,給交往對象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對於工作順利、有效開展起著不可低估的積極影響作用。開端不好,就是今後花上十倍的氣力,也很難消除其消極影響。所以,在現實交往中,務必在“慎初”上下功夫,力爭給人們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近因效應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洛欽斯說:“最近或最後的印象對人的認知有強烈的影響。”
所謂近因效應,指的是在交往過程中最近一次接觸給人留下的印象對社會知覺的影響作用。
首因效應一般在對陌生人的知覺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應則在熟悉的人之間起重要作用。在經常接觸、長期共事的人之間,彼此之間往往都將對方的最後一次印象作為認識與評價的依據。並常常使彼此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發生質和量的變化。
現實生活中的友誼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絕交等,都與近因效應有關。
舉個例子來說:
一個工人一直都很勤勤勤懇懇的工作,但是到了即將績效考評的時候,他卻因為一些原因而無法盡心工作,通常領導都隻會認為他偷懶,而給他一個不太好的評價;相反的,一個平時偷奸耍滑的工人到了考評的時候,卻做出了很好的表麵工作,領導卻認為他一直都很努力,而給了他一個很好的評價,這也是所謂的“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使人們僅僅根據人的一時一事去評價一個人或人際關係,割裂了曆史與現實、現象與本質的關係,妨礙人們客觀地、曆史地看待人和客觀事實,常常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衝突,影響了人們對人和事作出客觀、正確的評價和判斷,對人們的實際工作和生活有著消極的影響。
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亦稱光環效應。它指人們看問題時,像日暈一樣,由一個中心點逐步向外擴散成越來越大的圓圈,是一種在突出特征這一暈輪或光環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以點代麵,以偏概全的社會心理效應。
我們日常生活中對他人的知覺大多數都受著這種效應的影響。由於它使得人們僅僅根據人的某一突出特點去評價、認識和對待人,如某人一次表現好,就認為他一切皆優,犯了一次錯誤,就說他一貫表現差等等。所以,暈輪效應是一種把我們引入對人知覺誤區的常見的社會心理效應。
在對人的外表特征的知覺中,如對人的容貌的識記,暈輪效應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方便。暈輪效應的消極作用往往在判斷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或性格特征時表現得最為明顯。它妨礙我們去全麵地觀察、評價人,使我們不能從消極品質突出的人身上發現其積極的品質和優點,也不能在積極品質突出的人身上看到其缺點和不足,對人作出“一無是處”或“完美無缺”的評價。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一無是處和完美無缺的人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暈輪效應的危害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以點代麵,以偏概全,容易影響對人的評價的準確性和可信度。
名人效應就是一種典型的光環效應。一個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壓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發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銷售。一般說來,外貌的魅力很容易導致光環效應。
傳說楊貴妃死後,一位老太太拾到了楊貴妃的一隻鞋子,她把這隻鞋子拿到市場上展示,並索要1000文錢以讓參觀者聞一下,願意出錢的人竟然絡繹不絕,這恐怕應該算是光環效應發揮作用的極至了。但即使是在強調個人意識的今天,光環效應也並不因為人們追求個性化的行動而減弱。青少年追星族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很多青少年因為喜歡一個歌星或影星而極力地模仿這位歌星,從服裝、發型到說話做事的方式,無一不是竭盡全力模仿。一個有名的歌星的演唱會,票價會炒到幾百元甚至千元以上,花上這麼多錢所聽到的和看到的實際效果並不比電視裏的好,但是許多人還是為能親自感受一下現場聽歌星演唱的氛圍而情願付出,而無比自豪。
認識和掌握這一社會心理效應,有助於人們克服看待別人的偏見,也有利於人們了解別人產生偏見的原因。
比如,在招聘時,麵試人可能會由於應聘者的優秀外表或某些出色表現,而把其他如聰明、能幹等優點,一並加諸在他身上,這種叫作“光環效應”,而與之相反,因為一個缺點就認為應聘者什麼都差從而不予考慮,這種叫作“弦月效應”。這兩種情況所產生的麵試結果都是非常主觀的,會使招聘部門作出錯誤的決定。這種情況下,避免暈輪效應的辦法就是多方位溝通,並向應聘者索取一些他自己已準備的報告,或近期的工作深度概括,作為評估能力的客觀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