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簡單但有效的管理定律(5)(1 / 2)

這則故事說明了什麼呢?說明都站在一邊,並不是好事。領導獨斷專行,講真話者受到排擠、孤立,誰還願意講真話呢?管理者要聽到真話,就必須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有民主的作風,讓群眾想說,敢說,真正做到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另外,管理者應該認識到,敢提意見的人,並非對自己有成見。多數敢提意見的人,是相對有事業心、進取心、責任感強、思想敏銳、關心工作的人。老子說“真言不美,美言不信”。真話未必中聽,中聽話未必真實。一些意見可能偏激、不全麵、不正確,甚至個別人可能意氣用事,發泄不滿。管理者要有氣度、有雅量,辯證地看待,不能因與自己意見不合而抱成見。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寬廣的胸懷和度量,聽到一些過激的語言時,不要氣惱,要寬容、忍讓,耐心地讓對方把話說完,然後再心平氣和、實事求是地說明情況,分清是非,這樣才不至於堵塞言路,表明自己提倡、讚賞、鼓勵、支持說真話的態度。當然,在聽取不同意見或反對意見時,也要分清真偽,搞清鑿鑿之言、肺腑之言和毫無根據的謊言。要分清好壞,搞清金玉良言,別有用心的讒言。要分清虛實,搞清不含水分的實在話,毫無意義的空話和言過其實的大話。

隻要管理者放下架子,多一點人情味,以誠相待,平易近人,和下屬交朋友,就能以自己的真情換來部下的真心。

艾德華定理

英國BL有限公司前總裁M.艾德華說:“高級主管如果不能互相信任,任何集體領導都不會有好的效果。”這被稱之為艾德華定理。

從前,某個國家的森林內,喂著一隻兩頭鳥。名叫“共命”。這鳥的兩個頭“相依為命”。遇事向來兩個“頭”都會討論一番,才會采取一致的行動,比如到哪裏去找食物,在哪兒築巢棲息等。

有一天,一個“頭”不知為何對另一個“頭”發生了很大誤會,造成誰也不理誰的仇視局麵。其中有一個“頭”,想盡辦法和好,希望還和從前一樣快樂地相處。

另一個“頭”則睬也不睬,根本沒有要和好的意思。

如今,這兩個“頭”為了食物開始爭執,那善良的“頭”建議多吃健康的食物,以增進體力;但另一個“頭”則堅持吃“毒草”,以便毒死對方才可消除心中怒氣!和談無法繼續,於是隻有各吃各的。最後,那隻兩頭鳥終因吃了過多的有毒的食物而死去了。

在一個組織內,如果領導之間的合作沒有處理好的話,組織的命運就值得擔憂了。有了好的領導集體,才會有好的集體領導。曆史上也有這樣的例子,明朝萬曆皇帝因為與文官對抗,消極怠工達三十年之久,最終使得文官集團變得四分五裂,大明帝國也走到了盡頭。

1582年,元輔張居正去世。張居正生前整治財政,也是萬曆的老師,深得信任。但他過於集權,為推行新政樹敵太多。死後即遭清算,英名俱毀。這一切使年輕的皇帝感到,他對張居正的信任是一種不幸的曆史錯誤,以致接下來的幾個月裏情緒陷於紊亂。

1585年張居正一案落實之後、1586年初常洵尚未出生之前的幾個月真是一個極好的契機!當時的萬曆皇帝真是精神煥發、勵精圖治;對首輔申先生(申時行)提出的要求也全力以赴,極為難得。然而這機緣卻又這樣地短暫,稍一忽視,“萬曆之治”就一去而不可再得。臣僚們放肆的奚落、東廠和文臣的相互攻擊大大傷了皇帝的心,皇帝的激情一天天磨滅。他本來已經對早朝和經筵感到極度厭倦,至此他拿定主意,今後再也不願意公開接見這些不誠實的、口是心非的臣僚了。這一切大大超出申時行的始料所及,他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辦事方針,盡毀於年輕人的不知世務,輕舉妄動之中。

更大的矛盾始於1586年初,鄭貴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既為愛人所生,萬曆就動了立常洵為太子的念頭。但他的文官不容許他廢長立幼,按本朝傳統當立長子常洛。這一願望不能實現,遂使他心愛的女人鄭貴妃為之悒鬱寡歡。皇帝決心以頑強的意誌和臣僚們作持久的對抗,臣僚不讓他立常洵為太子,他也不立常洛為太子,甚至不讓常洛舉行冠禮以便向翰林院的官員就讀。像這樣,雙方堅持達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