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大航海時代的開拓者——哥倫布(1)(2 / 3)

“沒有金鋼鑽,不攬瓷器活。”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應該做好各方麵充分、周密的準備。人們不可能一步成功,大量的準備將一項大事業化解為一步步的行動,從而使成功變得更加容易。

這時,他越來越認真地提醒自己:本領已經學到了,還有什麼好等待的呢,立即去實現遠大的抱負吧!

當我們已經做了大量準備工作之後,剩下的就是大膽出擊,果斷行動了。

2.堅信地圓學說

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地球是圓的”,這的確讓人感到陌生,即使了解一些的人,也並不完全相信。不少人覺得,大地明明是無窮無盡地向遠方伸展著的,怎麼能夠是圓的呢?這太不可思議了。但是,主張地圓說的人也可以提出許多論據,來說明地球的圓形是確定無疑的。例如,他們說,當你站在海邊,眺望遠方歸來的航船時,你總是先見解桅,後見船身,這難道不正是地圓的最簡單、最直觀的證明麼?事實上,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了地圓的說法。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約公元前580-約前500午)是提出地圓說最早的先驅,不過他當時還找不到足夠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理論。後來,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一前322年),發現月食時月麵黑影呈弧形。他想,月食是大地的陰影把月亮遮住的現象,黑影呈弧形,說明大地是圓球形狀。

對於地圓學說,哥倫布一度深信不疑。他想,中國和印度明明在歐洲的東方,亨利親王卻派船沿非洲海洋南下,的確顯得有些愚蠢,如果一直向西航行,倒是可以更直接地達到目的。

哥倫布是一個具有獨立思維的人。他是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一個盲目追隨別人的碎片人。任何一種新的學說和觀點進出來以後,總是要受到習慣勢力和習慣思維的置疑。對於這種置疑,我們完全不必盲從,要相信自己的理智推斷,而不是盲目追隨大多數人的觀點。

可是,一想到這種觀點還缺乏實證,他又覺得還缺乏足夠的把握,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他給當時意大利佛羅倫薩有名的地理學家巴奧魯·托斯康內裏寫了一封信,請教關於去中國和印度的最短航路。很快,得到了地理學家的回信。信中說:

“根據地圓學說推斷,一直不斷向西航行,一定能夠到達那個出產各種香料和寶石最多的國家,雖然現在我們還缺乏實證……”

如果自己遇到懸而未決的問題,向權威的部門和權威人士請教,的確是一個聰明的辦法。這樣,自己就可以利用他們多年的研究,來做出明智的判斷了。

這封來自地理學家的信,更加堅定了哥倫布西航的決心。

任何時代,做任何事情之前,在我們的前麵不可能都有榜樣和實證。隻要根據理智的推理,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我們的計劃是可行的,我們就有必須用自己的行動去實明。如果任何事情都等別人證明過了再去做。我們也就失去了做一件嶄新的事業的最好機遇。

接下來,他立即在托斯康內裏的幫助下,著手製訂到東方去的遠航計劃。

有了目標以後,緊接著的當然是製訂行動計劃,隻有計劃才能將目標變成切實的行動,並最終把目標變成現實。

在那個時候,即便是相信地圓說的人,也搞不清地球表麵有多少陸地、多少海洋,至於陸地和海洋是怎樣分布的,更是概念模糊,總以為地球上除了歐洲、亞洲利非洲外,再沒有別的什麼陸地了。這三大洲之外,則是無邊無際的遼闊海洋。就是人們所知道的這些陸地,它們究竟有多大,到底伸展到何方,了解得也不準確。地理學家托斯康內裏就把亞洲大陸從東到西的距離,比實際多算了一倍,得出從葡萄牙首都裏斯本到中國最東端的距離約為地球周長的三分之二。因此,他認為從裏斯本一直向西航行,隻要走地球周長的三分之一的路程,便能到達中國。哥倫布以這個計算為基礎,又參照其他資料,加上自己的見解,對上述數字作了某些修正,最後得出,從加那利群島航行到亞洲東部的日本,是一條最短的航路。航程大約四千五百到五千公裏。現在看來,這當然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許多時候,我們的思維方式是正確的,但我們的結果卻是錯誤的。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錯誤?那是因為在我們推斷結果時,所使用的數據本身就有問題。過分的臆想,造成最終的錯誤。雖然,許多時候受現有條件的限製,這種推理的錯誤和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不過,對於實際計劃和事實之間的偏差,我們必須給自己機會去調整。而不是抱著原來的偏見死死不放。哥倫布之所以至死都堅信他最終到達的就是印度,原因就在於他過分堅持自己並不準確的推斷。雖然推算的思維是正確的,但推算的數據卻是錯誤的。正因為如此,才常常會出現計劃趕不上變化,計劃也現實出現偏差的情況。對於這種偏差,我們有必要高度敏感,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計劃,使之與現實相適應。

3.接二連三的挫折

這位注定要名揚四海的未來的大英雄——哥倫布,雖然心懷遠大的抱負,但還缺乏實現抱負的條件。他沒有錢,不能像亨利親王那樣自己建造船隻,招聘水手。除了借助王室的力量,他一點辦法也沒有。於是,他不得不讓人把自己的航行計劃呈送給葡萄牙國王,請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