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企業倫理決策
現代企業管理的過程中,存在眾多的決策問題。傳統上,企業做出一項決策主要從經濟、技術、政治等角度考慮和分析問題,從而做出符合企業管理目標的相應決策。近年來,國內外一些企業發生了一係列聳人聽聞的商業醜聞,為追求利潤最大化,有的企業甚至不擇手段。唯利是圖、偷稅漏稅、欺詐交易、偷盜商業秘密、製假販假、不履行合同、作虛假廣告、行賄受賄、汙染環境等行為充斥市場、不絕於耳。企業倫理道德出現大幅滑坡的頹勢,讓人擔憂。企業的倫理道德、誠信等問題逐漸成為一個世界性的話題,人們對企業責任日益重視,企業倫理道德方麵的考慮逐漸出現在企業的各項決策中。
一、決策與決策理論
(一)決策的定義
“所謂決策,是指組織或個人為了實現某種目標而對未來一定時期內有關活動的方向、內容及方式的選擇或調整過程。”企業的管理人員通常要就一些問題做出抉擇:要做什麼,由誰來做,何時、何地以及如何去做。這個決擇地過程就是決策。決策是企業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幾乎貫穿企業的全過程。
(二)決策依據
在組織或個人作出決策的過程中,決策相關信息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該項決策的水平。高質量的信息是做好決策的關鍵因素。但是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決策者不能不計成本的收集各方麵的信息,也不可能不分主次,收集到所有相關的信息。因此,決策者應該在確定所需信息的數量、種類及信息來源時考慮獲取信息的成本,信息量過大可能有助於決策水平的提高,但必然會導致決策成本增加。而信息量過少則有可能使決策者無從決策或導致決策不當,因此,適量、關鍵的信息是決策的依據。
(三)決策理論
1.古典決策理論
古典決策理論,也叫規範決策理論,是基於“經濟人”假設提出來的,20世紀50年代以前曾一度盛行。古典決策理論認為,決策的目的在於為組織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古典決策理論的主要內容是:
(1)決策者必須全麵掌握有關決策環境的信息情報。
(2)決策者要充分了解有關備選方案的情況。
(3)決策者應建立一個合理的自上而下的組織體係,以確保命令的有效執行。
(4)決策者的目的始終都是在於使本組織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
古典決策理論假設決策者是完全理性的,決策者在充分了解有關信息情報的情況下,可以作出符合組織目標的最佳決策,使組織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但是古典決策理論忽視了非經濟因素在決策中的作用,這種理論不一定能正確指導實際的決策活動,從而逐漸被更為全麵的行為決策理論代替。
2.行為決策理論
行為決策理論研究始於對理論決策理論中的不足和弊端進行的探索,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該理論認為除了經濟因素以外,決策者個人的行為表現,如態度、情感、經驗和動機等因素也會影響其決策。代表人物是西蒙。他認為人的實際行動不可能合於完全理性,決策者是有限理性的行為人,不可能預見一切結果,隻能在供選擇的方案中選出一個“滿意的”方案。
行為決策理論的主要內容是:
(1)人是有限理性的,在複雜的現實決策環境中,人的知識、想象力和計算力往往是有限的。
(2)決策者在發現問題、識別問題的過程中容易受知覺上的偏差的影響,而在對未來的狀況作出判斷時,直覺的運用往往多於邏輯分析方法的運用。
(3)即使決策者充分了解和掌握有關決策的信息,也會受決策時間和可利用資源的限製,隻能做到盡量了解各種備選方案的情況,決策者的理性是相對的。
(4)在風險型決策中,與經濟利益的考慮相比,決策者對待風險的態度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風險厭惡型的決策者往往傾向於接受風險較小的方案,盡管風險較大的方案可能帶來較為可觀的收益。
(5)決策者在決策時往往隻求滿意的結果,而不願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物質成本去尋求最佳方案。
二、企業倫理決策理論
傳統企業往往隻認同“利潤最大化”這一單極價值觀,在決策時隻注重經濟效益,決策方案的衡量多考慮經濟的、技術的與政治的標準,而較少考慮社會的倫理的標準。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深入,倫理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倫理決策也越來越為企業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