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企業的社會責任(3)(1 / 3)

首先在信息經濟時代,通訊工具的普及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信息的傳遞幾乎做到實時化、信息交流全球化,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的獲得最新信息並即刻將它傳播出去。這一變化對於企業來說既是巨大的機遇,也是極大的挑戰。企業形象和品牌的建立及維護成為企業的首要事項,借助媒體將企業的良好形象和最新產品傳遞給潛在消費者,將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市場價值和無形資產增值。與此同時,一旦企業出現由於忽略社會責任而產生的問題,也將帶來大範圍的負麵影響,造成難以估價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必須注意自己的公眾形象,輿論的監督使得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逐漸增強。

其次是績效的驅動因素。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公司是相互依存體係中的一部分,是一係列明示或隱含契約的結點,股東隻是企業要服務的龐大“選民”集團中很小的一個群體,財務指標也隻是公司全部業績指標中的一類指標。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具有廣泛的影響,根據哈佛大學的約翰·科特在其《企業文化與企業經營業績》一書中闡述:最好的財務績效是由具有獨特價值觀的企業實現的,其前提是企業除了考慮股東價值外,企業還必須考慮顧客和員工的利益;注重利益相關者價值的公司業績遠遠優於隻注重傳統的股東價值的企業。員工權利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不同的是,職工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麵,他們作為人力資本所有者,可以分享企業所有權,如員工持股製度、職工董事、職工監事等;另一方麵,他們需要借助企業的社會責任形式來保護自己的權益,是與公司利益直接相關的利益相關者,他們的利益是否得到實現,關係到公司的生產經營是否得以有效運轉,甚至關係到公司的前途和命運。

(五)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必然要求

20世紀中期以後,西方工業經濟迅速發展,不同國家間的經濟合作促使跨國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社會問題。由於跨國公司壟斷和限製競爭,出現所謂“血汗工廠”。工人失業日益嚴重,貧富懸殊加大,社會不公矛盾加劇,資源存量銳減,生態環境惡化。在這一背景下,勞工維權、消費者權益呼聲和環境運動風起雲湧,由此而產生的社會責任運動成為一股勢不可擋的國際潮流。

三、社會經濟與道德良性發展的需要

在眾多經濟學之中,主流經濟學把人看成是具有理性決策預期和能力的經濟主體。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曼昆給出的第一經濟學原理是“權衡取舍”原理,“做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權衡取舍”。在如何解釋人們進行“權衡取舍”的價值標準時,主流經濟學也給出了“理性的”經濟學原理,即所謂的“成本原理”。“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他所放棄的東西”。主流經濟學一般認為,企業負有多種的責任,但在一定資源約束條件下企業隻能選擇為完成某些目標而承擔某些責任,被迫放棄另一些目標並放棄另一些責任。社會責任往往被當成企業實現經濟目標的成本而“理性地”放棄了。例如,在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們如果想要不再回到想象中的“鄉村世外桃源”生活方式中,就不得不允許童工在糟糕的生產環境中去從事某些在西方人眼中工資少得可憐的艱苦工作。因此,不斷提高企業的生產率,可以降低企業的社會成本,這也可能是最終促進企業追求社會責任目標的有效途徑和根本方法。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企業社會責任是附加在經濟責任或法律責任之外的企業責任,畢竟“放棄目標”不能等同於“目標不存在”,在企業發展的任何時候,企業社會責任“本體”都是與企業實體連接在一起的。

在社會經濟體製的發展和更迭中,其實任何一種經濟體製也是一種倫理道德和文化體製,任何一種經濟體製實際上都蘊含著某種倫理道德規範和標準。盡管有的經營者為了追求利潤,不惜采取各種非法途徑去達到目的,例如製假販假、欺詐行騙、商業賄賂、行業壟斷等不正當競爭行為,以及會計假賬泛濫和會計信息大量失真,嚴重地敗壞了社會風氣,極大地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但是不正當競爭和企業失德行為在損害廣大消費者和誠實經營者的正當權益的同時,也使得企業本身失去了社會信任,從而被消費者所拋棄,為社會各界所譴責,情節嚴重的必將受到法律嚴懲,走上自我毀滅之路。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在這個意義上講,不正當的市場競爭永遠不可能使企業成為贏家。

【資料卡】

企業社會責任與利潤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