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企業專業倫理探討(4)(1 / 3)

【資料卡】

企業倫理行為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美國企業倫理研究者有效地論證了企業倫理活動和企業經濟活動的內在相關性,他們指出,企業是在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和組織結構中生存和發展的,倫理道德曆來就是維係各種關係和組織結構的必要因素;企業的任何活動都和倫理道德有關,即企業的效率性、功利性以及這種效率功利的社會結果,達到這種效率的手段等,都涉及到倫理關係及其發展水準。美國本特萊學院倫理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表明:《幸福》雜誌排名前1千家企業中,80%的企業把倫理價值觀融合到日常活動中,93%的企業有成文的倫理準則來規範職工的行為。哈佛商學院教授約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在1996年對207家企業11年以來的業績考察後發現,企業倫理對企業長期經營業績有著重大的作用,那些重視利益相關者權益,重視各級管理人員領導倫理的企業,其經營業績遠遠勝於沒有這些企業倫理行為的企業,在11年的考察中,前者總收入平均增長682%,後者則僅達166%;企業員工前者增長282%,後者36%;公司股票前者增長901%,後者74%;公司淨收入增長前者為756%,後者僅為1%。他們的實證研究說明了企業倫理的經濟價值:良好的企業倫理形成良好的企業信譽,良好的企業信譽產生企業的“超額利潤”(將不正當競爭的機會成本投入到產品的價格中形成的那部分利潤)。企業的“超額利潤”又促使企業更強有力地維護和發展企業倫理,自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實現了利潤與倫理的良性互動。因此,企業對不同國度、不同地區所處的不同商務環境了解程度,也就成為了企業在進行商務決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對消費者生活方式、家庭觀念、消費者傾向等使然的過程,也是進行合理化企業倫理決策的關鍵。

一、商務環境內涵

商務環境指投資對象在進行商務活動時所麵臨的、影響投資行為的自然、經濟、科技、管理、社會、法規等各種因素的總稱。它包含了對投資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區域範圍內的地理區位、自然資源、基礎設施、市場化程度、人力資源、信息渠道、資金融通、納稅負擔、法律法規、社會秩序等。

二、企業倫理需求結構

企業倫理需要是指企業在經營管理活動過程中對企業內外各種倫理道德關係的需要。企業的倫理需要可分為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麵。微觀:企業內部倫理需要,主要為企業與內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倫理,如企業與員工、股東、員工家屬之間的倫理;中觀:企業與業務往來者之間的倫理,主要為企業與客戶、競爭者、協作者之間的倫理;宏觀:企業對外部倫理環境的需要,主要為企業對政府、社會、自然環境等宏觀倫理氛圍的需要。

(一)微觀倫理

微觀倫理即企業內部倫理,主要包括領導倫理、員工倫理和共同價值體係。

1.領導倫理

這是一個企業的靈魂,領導者倫理包括三個要素:自身倫理、企業倫理和社會倫理。領導者自身的倫理素質是基礎,社會倫理價值是導向,企業倫理是目標。

2.員工倫理

是員工進行各項業務活動所遵循的基本道德規範、行業倫理規範以及本企業所要求的特殊倫理準則。企業員工的行為是否符合倫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領導者本身的倫理水平及為提高企業倫理水平所作的努力。

3.共同價值體係

是一組由企業的所有成員共享的基本信念。通過許多人的奉行,逐漸形成一種氛圍或文化,它反映人內心較高層次的需要,能給人帶來希望和幸福感。共同價值體係是企業倫理的關鍵性要素。它是組織文化的核心,是使人們凝聚於一項共同事業的“黏合劑”。

(二)中觀倫理

中觀倫理主要指企業與業務往來者之間在交往過程中應該共同遵守的倫理規範。主要包括企業與合作者倫理、企業與競爭者倫理、企業與客戶之間倫理三個方麵。

1.企業與合作者倫理

指企業與其供應鏈上所有合作者之間的倫理關係。集中體現為誠信守約、互惠互利原則。

2.企業與競爭者倫理

指企業與競爭者之間的倫理關係,主要體現為相互尊重、公平競爭原則。

3.企業與客戶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