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企業專業倫理探討(10)(1 / 3)

1.注冊會計師在執行審計活動時存在的倫理問題

(1)審計造假。審計造假是指注冊會計師在依法接受委托對被審計單位的會計報表和相關資料進行審查時,職業不規範,對報表中存在的重大錯報和故意造假的行為予以忽視,甚至於在利益的誘導下主動參與會計報表的偽造,出具虛假的驗資和審計報告等行為。審計造假是一種典型的會計舞弊行為,嚴重違反注冊會計師執業行為準則。

(2)采取不正當手段招攬客戶。注冊會計師承辦業務一般是由會計師事務所統一受理並簽訂合同,但某些缺少實力的會計師事務所為了招攬客戶,往往會不顧審計的風險性和複雜性,隨意采取降低收費標準、行業壟斷、回扣等各種不正當手段競爭,嚴重違反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準則。

(3)承接不能勝任的任務。注冊會計師在承辦業務之前,必須具備一定的從業素質,並且要根據自己的專業水平量力而行,承接自己能夠勝任的業務。目前部分注冊會計師為了追求經濟利益,不顧自己的能力,隨意承接自己不能完成的業務,在審計過程中無法預見和發現一些異常的情況和聯係,導致審計任務的失敗,不僅造成了對客戶的欺詐,而且也違反了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準則中關於專業勝任力和職業謹慎的規定。

(4)審計造假。會計行為的保密性要求注冊會計師未經授權不得擅自披露在審計過程中了解到的保密信息,以避免為客戶造成經濟損失,並且不得利用在工作中獲得的保密信息為自己或他人獲取不道德的利益。在目前的審計工作中,極少數注冊會計師會利用自己在審計過程中獲得的客戶信息買賣客戶的股票為自己或他人謀利,此舉也違反了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準則。

2.注冊會計師在執行審計活動時存在的倫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注冊會計師與被審計企業關係定位存在問題。目前在民間審計領域,會計師事務所多數是由客戶自行聘用,注冊會計師與被審計企業關係定位就由原本的監督與被監督轉化為雇傭與被雇傭,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時的獨立性受到破壞,導致注冊會計師不得不迎合雇主的需要,幫其進行造假。

(2)注冊會計師受利益驅動影響。每個注冊會計師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同,其處理事情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一個認為金錢最有價值的注冊會計師,就會在工作中盡可能地追逐金錢而不惜損害他人的利益,在企業負責人出現不道德經濟行為時,也往往會與其同流合汙,為其出具虛假的審計結論。

(3)注冊會計師從業環境存在缺陷。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拔高地方業績,往往會暗示會計師事務所為企業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如有些公司本不具備上市條件,但為了增加政績,某些政府機構就要求會計師事務所為其造假並出具審計報告,從而形成“形象工程”等。此外,目前對注冊會計師的違紀行為的處罰尚不完善,注冊會計師被查出造假後,大多數隻是被吊銷執照,很少被起訴。在利益與風險的選擇中,部分注冊會計師往往忽視道德方麵的缺失與風險,為了追逐利益而鋌而走險。

(4)注冊會計師整體水平良莠不齊。我國從1991年才開始正式實行注冊會計師統一考試,在此之前,注冊會計師的能力檢驗主要是通過考核進行的。因此,部分會計師缺乏最新的會計從業知識和能力,不能跟上不斷變化的新型、複雜的經濟業務變化趨勢,導致在承接業務時出現自身能力不足以完成任務的現象。加之部分注冊會計師忽視自身能力,眼高手低,隨意承辦超出自己能力的業務,違反了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準則中“為客戶負責”的相關要求。

(三)注冊會計師在提供谘詢業務時產生的倫理問題

在本節開頭,我們已經了解到谘詢活動是指在現代社會經濟活動複雜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專業的會計服務工作者為企業所提供的有關資本結構調整、資源配置的優化、投資融資策略、會計規範內部強化等方麵的谘詢服務。

為了應對日趨激烈的審計市場的競爭,世界各國現在都允許會計師事務所憑借其能力為客戶提供管理谘詢、稅務服務、資產評估、會計谘詢等服務,擴展市場,增加會計師事務所的收入來源,降低其從業風險。由此,注冊會計師的“管理谘詢”服務就應運而生。20世紀90年代以後,此舉逐漸呈現出巨大的發展勢頭。數據表明,20世紀80年代谘詢業務的收入僅占“五大”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安永、德勤、普華永道和安達信)大宗收入的13%,而到1999年,此比例已攀升至51%。2000年安然事件爆發後,人們發現安達信律師事務所向安然公司收取了5200萬美元的費用,其中2700萬美元使用於谘詢費用,比例高達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