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安然事件的爆發過程
安然經過5年股價的狂升漫漲後,2001年3月5日,美國《財富》(FORTUNE)發表了一篇題為“安然股價是否高估”的文章,首次指出安然的財務有“黑箱”。該文指出,安然2000年的股價上升了89%,收入翻倍,利潤增長25%,讓人懷疑:“沒有人能搞得清安然的錢到底是怎麼掙的!因為安然曆來以‘防範競爭對手’為由拒絕提供任何收入或利潤細節,連標準普爾公司負責財務分析的專業人員都無法弄清數據的來由。不管是極力推薦安然的賣方分析師,還是想證明安然不值得投資的買方分析師,都無法打開安然這隻黑箱。”而且,盡管幾年來安然還聲稱要減少負債,但在2000年的頭三個季度,安然又新發行了39億美金債券,使負債率升至近50%。雖然安然的營業收入在逐步下跌,但它所公告的淨利潤卻在節節上升,這違反了營業收入和淨利潤成正比的規律,說明安然的利潤不是來自主營業務,而來自非經常性收入或造假。
接下來的2001年5月6日,波士頓一家叫做OWS的證券公司發表了一份安然分析報告,建議投資者賣掉安然股票,主要依據是安然越來越低的“營業利潤率。”此外,OWS公司對安然的關聯交易和會計手法也持消極看法,它建議投資者不要輕信安然公布的財務利潤。
2001年7月12日,安然公布了第二季度的財務狀況,每股淨利潤為45美分,營業收入比上一季度要低。在這一天安然舉行的電話會議上,該公司投資者關係部門主管稱,其“資產與負債”項目的1/3利潤來自經營性營運收入,2/3來自不動產投資項目的價值重估,這一解釋讓財務分析師們覺得不可思議,但安然的高層管理人員卻語焉不詳。這次會議後人們對安然的財務報表更加懷疑。
此後,在2001年8月30日,著名投資網站The Street.com發表分析文章,認為安然第二季度利潤很大部分來自於兩筆關聯交易。該網站相信,安然通過關聯企業間的高價交易,人為地製造利潤。如果不靠這兩筆“對倒”交易,安然第二季度每股利潤可能隻達到30美分左右,而不是公布的45美分。
2001年10月16日,安然又公布了第三季度的財務狀況,宣布每股虧損84美分。在當天安然舉行的電話會議上,安然同關聯企業的兩筆巨額一次性重組費成為焦點。當安然管理層被問及這筆重組費用細節以及“誰是這一關聯企業”時,董事長肯尼斯·雷拒絕作答,而安然的不透明操作手法使得其股價再次下跌。
接下來的2001年10月22日,The street.com網站進一步披露出安然與兩個關聯企業馬林二號信托基金和清道夫信托基金的複雜交易。安然通過這兩個基金舉債34億美金,並背負了大量風險,但這些債務從未在安然季報和年報中披露。其時,安然的股票價格己跌到20美金左右。在當日召開的電話會上,當有人追問安然財務總監與各關聯企業的關係時,肯尼斯·雷拒絕回答。由於安然的不透明作答的行為,會後安然的股價再跌去21%,低至20.65美金,當日市值縮水40億美金,財務總監法斯托被迫辭職。
在媒體和市場各方的壓力下,安然被迫對過去數年的財務進行重審,把其中的一些關聯企業並入安然的財務表。2001年11月8日,安然宣布,從1997年到2000年間由於關聯交易,安然共虛報了4.99億美金的盈利。因為急缺現金,同時也因評級下降而需償還債務,安然希望被競爭對手德能公司兼並。
2001年11月9日,德能公司宣布收購安然。但隨著安然更多的“地雷”被引爆,2001年11月28日,市場傳出德能將不會向安然注入20億美金現金,致使安然的股價在開市後幾小時下跌28%。同時,安然宣布當周會有6億美金的欠款到期。當天,標準普爾公司突然將安然的債信評級連降六級為“垃圾債”。中午,另一家主要的債信評級機構穆迪投資服務公司也做出同樣決定。安然股價立即向下重挫85%,股價跌破1美金,成交量高達1.6億股。當天收盤後,德能宣布終止與安然公司的兼並計劃。
安然的公司債券被降為“垃圾債”後,觸發了安然與關聯企業馬林二號和清道夫信托基金簽訂的合同條款,安然必須立即清償通過這兩個關聯公司貸來的34億美金債務,但安然己經無力還債了。
2001年12月2日,安然正式向法庭申請破產。
(三)安然事件的實質
從上述安然崩塌的過程看,安然從一個盈利大戶,在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滑向了破產的深淵,不由不讓人惋惜。但從深層分析,安然其實是自取其辱。因為它財務造假,欺騙了廣大投資者與債權人,當真相大白時,它理所當然會被市場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