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長大難”是一個早已被學術界論述過無數次的命題,據統計,中國民營百強企業的平均壽命不到10年,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隻有七年。民營企業往往在剛剛做大以後,很快陷入了困境:今天還“春風得意”,明天就“病入膏肓”。有人戲言,民營企業是屬螃蟹的,一紅就死,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當然,也有不少企業發展到了一定規模,結果到最後還是沒有成為世界級的大企業。從許多失敗企業的案例來看,主要是由於管理能力跟不上企業規模的擴張,從而導致管理失效,最終走向死亡。但這隻是從現象到現象的描述,並沒有揭示問題的本質。我們必須尋找現象背後的本質原因,中國民營企業為什麼缺少支撐大企業運作的管理能力?如果不弄清這個問題,中國民營企業就不可能成長為世界級企業。
企業成長理論認為,企業在規模做大的同時,管理能力一般會滯後於企業的發展,導致控製的失效和管理的混亂。現實中的例子俯拾即是,如巨人集團、三株集團等,曇花一現後很快就銷聲匿跡。還有一部分企業稍微活得長久一些,但由於企業的領導力、係統決策能力逐步衰落,企業隻能靠先前成功所達到的規模支撐度日,但企業已經喪失了內在的生命力,難以繼續發展壯大了。
有人將企業壽命短促的原因總結為,隨著企業規模擴大,資源增加,企業內部開始產生爭奪和內耗。自古以來,共謀其事打天下者多不能共享坐江山。資源的爭奪導致企業內部交易成本升高,管理能力下降,企業內部勾心鬥角,貌合神離。這種分離愈演愈烈,最後導致企業分崩離析。
民營企業規模大了以後,有能力的人逐漸出走,老板不能將創業者留在企業的平台上完成二次創業。創業者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都大大降低,找不到自己事業的感覺,就算企業完成二次創業,這些人依然會感到自己不是事業的主人,無論給多少錢,還是打工仔的感覺,並不能感到自己在主導這個事業,或成為事業的一部分。
於是,在一些做大了的民營企業,人變得越來越難管理,利益越來越難以平衡。老板常常是“按下葫蘆浮起瓢”,怎麼也擺不平。本來管理上得心應手的小企業,長大之後開始捉襟見肘,管理層發現企業不知該怎麼管了。資源爭奪最終造成企業內諸侯格局形成,企業的內部統一性、內在一致性受到破壞,老板從“令行禁止”到“和稀泥”,最後淪落為平衡各方利益的砝碼。此外,很多後來的優秀人才加盟後,其業績和貢獻使其有了更多權力和利益的訴求,從而使既有的利益格局受到挑戰,原有管理者地位的合法性受到置疑。而企業往往沒有建立被組織成員廣泛認同的理念原則,沒有建立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的公理。“人治”的成分多,“法治”的成分少,權力獲得和資源分配更多地是靠資曆、靠關係。組織成員感到自己的貢獻和能力難以被公正地評價,不能通過正常的渠道,在製度體係內公平地解決回報問題,因此對現有的利益格局和管理權威的合法性產生懷疑和否定,他們要麼看不到希望,一走了之;要麼轉向以政治行為進行資源爭奪和權力鬥爭,使得企業內部交易成本進一步增加,管理能力繼續衰落。
因此,管理階層合法性地位、原有的利益格局受到挑戰是企業成長過程中真正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企業就必須在做大以後建立企業組織理性,即按照企業成員共同認可並遵循的遊戲規則來行事,而不能再按照企業家個人的意願來運作。必須超越企業家個人的理性和權威,重建管理合法性基礎,重塑理性權威;按企業本身的要求確立企業公理,建立基本規則。
民營企業必須在發展中樹立企業的價值觀,以取代企業家個人的價值觀,以之作為企業判斷是非衡量貢獻的依據。對個體的業績如何衡量,個體的貢獻如何回報,個體如何晉升,如何進入企業的權力核心層,企業要有明確的標準。如果企業不能建立這種機製,就不能為人才提供足夠的成長空間,也就很難留住人才,企業的長期發展就難以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