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化的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離不開廣播電視技術、通信技術、辦公自動化技術、國防自動化等信息技術。1947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貝爾實驗室三位科學家巴丁、布賴頓和肖克萊製成了第一支晶體管;1951年美國雷明頓—蘭德公司使用了第一台商業用的電子計算機;1952年IBM公司生產了用於科研的大型計算機係統IBM-701;1958年出現了民用晶體管計算機,成為第二代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在100萬次以上,高於第一代200倍。
20世紀7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已成為新技術革命中最重要的領航技術。50多年來,電腦性能大幅度提高,從每秒運算1000次,到現在可以運算的100億次,提高了千萬倍;相對價格則從每萬次1000萬美元,下降到1美元,價格也下降了千萬倍。70年代以來,由於信息處理者和應用信息者的合一,信息運用的範圍和領域大大擴大,從而形成計算機的第二次浪潮。20世紀90年代以來,電腦通過網絡化快速傳遞和獲取信息,現在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信息世界和信息時代,從而出現了計算機的第三次浪潮。這次浪潮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的全球性、社會性以及計算機和通訊的結合,即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需求、國際化管理的需求以及社會個人家庭需求的結合。
進入21世紀以來,網絡分類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我們今天隻要在雅虎網上點擊各個分類和細目,就可以很容易獲得所需要的信息和資源。人們越來越感到網絡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連。2006年1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17次互聯網報告發布中國網民達到1.11億。中國網民過億,寬帶上網人數6439萬,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我國網站總數(包括CN、COM、NET、ORG下的網站)約為694200個。在今天,信息產業和信息資本與國家的興衰、企業的存亡緊密相聯。在特定意義上說,信息就是生命,信息就是資本,擁有最新的有效信息,就擁有競爭發展優勢。
在《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一書中,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把信息挑戰列入了挑戰的內容之一。彼得·德魯克從管理學的基本假設出發,論述了管理學的一些基本假設發生了變化,必將導致以前的許多管理學觀點發生變化。在本書的第四部分介紹了21世紀的信息挑戰。
德魯克認為,50多年來,信息技術一直以數據為中心,在信息技術中重點始終是“技術”。然而,新興的信息革命的重點是“信息”。管理層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數據、更高的技術和更快的速度。管理層所需要的是對信息的界定,是新的概念。德魯克指出當前的許多企業的最高管理人員紛紛開始提出這樣的問題:“什麼樣的信息概念能夠幫助我們做好我們的工作?”
什麼樣的信息係統是“恰當”的呢?德魯克指出:一個恰當的信息係統需要包括幫助管理人員提出質疑的信息。這個係統不僅能夠提供他們所需要的信息,還可以引導他們提出正確的問題。它首先假設管理人員知道需要什麼樣的信息。其次,它要求管理人員定期獲取他們要求的信息。最後,這個係統要求管理人員係統化地將這些信息融入到決策的過程中。而這一切在德魯克看來隻是“商業智能”的開始,而商業智能信息就是有關全世界現存和可能出現競爭對手的信息。在實現了基礎信息智能化之後,企業就能快速準確地將數據轉化為高層領導決策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