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泰民安插上奮飛的翅膀,

我們手挽手,務實又高效,

我們心連心,開拓又進取,

靈性賦予勤勞智慧的金源人,

開創出光輝燦爛的新業績。

我們乘著時代的風雲,

朝著那崇高的目標形成合力,

我們手挽手,務實又效,

我們心連心,把情灑大地,

宏偉的事業召喚著金源人,

重塑著發奮圖強的驕傲。啊!金源集團,

帶著金源人的希望,

帶著金源人的追求,

走出八閩,走向世界,走向輝煌!

對於這首《金源之歌》的歌詞,無需我去評頭論足,讀者一定會有自己的定見。但是,我作為曾經的職業作曲家,似應該對這首《金源之歌》的旋律、氣質發表意見。在我看來,這首《金源之歌》的旋律,帶有很強的上個世紀60年代的氣質。當我默默地哼唱一遍之後,使我想起了當年我愛唱的“我們年輕人,有顆火熱的心”雖然我從未和黃如論先生談起過這首《金源之歌》,但是我依然會感到他是喜歡這首歌曲的。

另外,公平地說,授予這首《金源之歌》為行業歌曲特別金獎也並不為過。

就在這次晚會上,有一位保安人員的妻子正在醫院中等待分娩,他因愛崗敬業沒有去醫院守護妻子,相反為了讓外地的同事參加晚會而留下值班。黃如論先生知道以後深受感動。事有湊巧,當他指揮大家唱完《金源之歌》以後,這位保安人員接到家人的電話,告訴妻子為他生了一個兒子。黃如論先生當即拿出一遝人民幣,激動地說道:

“我祝賀你喜添貴子,這是你的兒子,也是我們金源人的孩子,請收下我送給孩子的紅包,願他和我們金源人一起成長!”

另外,據我所知,為了培養員工做“可愛金源人”,集團屬下的各個單位經常組織郊遊,為了凝聚“金源人”的戰鬥力,集團還定期組織各類球賽。一句話,黃如論先生的企業文化,是為了“世紀金源集團”的發展服務的!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人怕出名豬怕壯”。意思是說,人一旦出了名,算計你的人就會多起來;豬一旦壯了,也就到了被宰殺的時候了。但是,縱觀我們中華民族的曆史,從根本上講還是鼓勵出名的。我們權且不論中華民族有著對英雄崇拜的情結,就說在我很小的時候吧,就知道老祖宗留下的一句名言,“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後來,我這個農民的兒子不僅身體力行,而且還為了出名不惜血汗,奮鬥不止,且又曆盡各種坎坷和艱難。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漸漸地看清了名和利的關係,這時——也隻有這時,才恍然醒悟陶令吟詠“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真諦。再後來,經曆的事情多了起來,也自認為看清了所謂英雄們出名後的下場,這時——也隻有這時,似乎才覺得懂了“人怕出名豬怕壯”這句話的本意。推而廣之,我想那些明明知道“人為名死,鳥為食亡”的為官者、為商者、為科學藝術獻身者,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屬於“人精”一族,可他們為什麼會采取低調回應社會的頌揚呢?仔細想來,恐怕也是一種比較好的自保策略吧!

可是,中國還有一句老話,叫“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意思是說,老百姓的那張嘴啊,比洪水決堤還要厲害。他們吃飽了,喝足了,最喜歡幹的事就是聽或談馬路新聞,其中特別關注所謂名人——尤其是演藝圈中的桃色新聞。現在,老百姓也會上網了,傳播這類新聞的速度往往比中央電視台還要快得多。至於準確性有多少,是沒有人去管的。為此,我遵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古訓,做一個閉門謝客、隻知寫書的書呆子。我內心的潛台詞是“老了,圖個清靜”。出我所料的是,一位分別多年的老友來看我,有些愕然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