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子老兄,我可聽說你住著黃老板不收錢的五星級酒店,過得夠安逸的了!”

我聽後一怔,從老友的話中聽出了弦外之音:“一向以清高自許的柱子,也向有錢人看齊了!”對此,我說道:

“第一,我住在黃老板的五星級飯店是真;第二,這些年來,我從未白用過黃老板一分錢也是真。”

“那誰給你付房費和飯費呢?”

“共產黨!具體地說,是請我寫劇本的中央電視台和各省市宣傳部。”

我不是有錢人,也算不上什麼名人,竟然還有人傳播我的新聞。更為有意思的是,連我多年的老友聽了以後都信。這使我又想起了“三人成虎”的故事。

由此推繹,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出來,像黃如論先生這樣的億萬富翁會有多少“新聞”在社會上流傳。同時,他也必然會成為各種媒體聚焦的焦點。

熟悉黃如論先生的人都知道,由於他深諳“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的真諦,所以這些年來很少出頭露麵,也不願接受記者的采訪。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做人是很低調的。或許是黃如論先生的事業做得實在是太大了,也或許是各種媒體——尤其網絡上的八卦新聞也實在是太多了,他為了以正視聽,終於接受了媒體的采訪。我看了一些公開發表的文稿,內容大致有這樣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關於金融資本運營。

誠如前文所述,“世紀金源集團”有四大支柱產業,其中之一就有金融資本運營。時下的各種媒體,為什麼特別關心金融資本運營這一塊呢?按照常人的理解,一個企業想賺錢嘛,本錢是從哪裏來的?賺的錢又到什麼地方去了?有經驗的記者都知道,這是最大的商業機密,企業家們根本不會把這張底牌拿出來示眾。因此,我從來不和黃如論先生談論金融資本運營這方麵的內容。聰明的讀者也會發現,我在書中數度講到“世紀金源集團”有四大支柱產業,可我從未涉及有關金融資本運營的情況。在我看來,一些根據采訪黃如論先生寫成的文章,並無多少實質性的內容,隻是圍繞著“世紀金源集團”為何人股“北京市商業銀行”作了一些提問,他也隻是作了一般的解答。

據我所知,“北京市商業銀行”的前身是城市銀行,在銀行改製的過程中,他們希望尋找有實力的大型企業人股,遂通過關係找到了“世紀金源集團”的一位負責人洽談。後來,在黃如論先生親自主導下,經過反複論證和磋商,雙方在2001年底達成協議,“世紀金源集團”決定入股“北京市商業銀行”。新年過後,“世紀金源集團”注資2.1億元人民幣,宣布成立“北京世紀隆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介人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並醞釀對上市公司進行收購和兼並等項目。同時,等待最佳時機,實現集團控股的幾家公司上市的戰略目標,達到資源最優配置和提升公司的整體管理水平。接著,投資人民幣1.7億元,成功入股“北京市商業銀行”,成為“北京市商業銀行”的第四大股東,促成了集團公司的金融背景,提升了世紀金源的品牌,強化了“世紀金源集團”的社會信用度。

2003年,黃如論先生又成立了“香港金源恒業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介人國際性資本運作,極大地加快了集團的國際化步伐。

股民們都知道,“北京市商業銀行”上市之後,一塊錢原始股暴漲了近20倍,小學生都算得出來,黃如論先生入股的1.7億元就變成了30多個億。

我於金融業不僅一竅不通,而且也從不玩股票。當我獲悉這一消息之後,遂又得出如此外行的結論:“這就是經濟泡沬化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