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陪同黃如論先生南巡他的企業過程中,我還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他經常走在工地上,和一些年紀稍長的建築工人們打招呼,偶爾還要停下腳步來和他們聊天,問寒問暖,甚至還要問到這些年紀稍長的建築工人們的家裏情況。給我的印象是,黃如論先生沒有架子,和建築工人們打成一片。待到我們由長沙轉到貴陽之後,我才知道這些年紀稍長的建築工人們,都是他從家鄉帶出來的子弟兵。為此,我曾和他半開玩笑地說:

“當年,毛澤東無論是在得意還是在失意的時候,他都要到從井岡山下來的部隊看看。就是到了晚年,他見到陳士榘這些老將軍還說,我們是井岡山頭的。如今,您是不是也想學毛澤東啊?”

黃如論先生有點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聲調有些低沉地說道:

“說老實話,是想學啊,可是我學不了。”

“為什麼呢?”

“毛澤東取得政權以後,他可以給那些跟著他打天下的窮弟兄們封官,給少數留在老家的窮弟兄們某種待遇。我黃如論也想學啊,可我學得了嗎?”

我從黃如論先生的語氣中完全地感到了,在對待“子弟兵”的問題上是有所愧疚的。為了進一步了解黃如論先生在這個問題上的一些真實想法,我又問道:

“說說看,您打算如何解決這些‘子弟兵們’的後顧之優呢?”

“一,有工作能力的,提升他們的職務,然後再從工地調到城裏;二,能力差一些,但有培養前途的,讓他脫產學習;三,隻會蓋房,年紀又大了,就由公司幫著他們解決後顧之憂。”

“比方說,您認為有工作能力的,經過培養、鍛煉,然後提升他們的職務,有這樣的典型人物嗎?”

“有!當年我的保衛幹事陳宗強有潛力,經過15年的培養,現在升任雲南集團的副總裁;我早年的保衛秘書楊茂平,小夥子很精明,也能吃苦,我就有意在工作中磨煉他,給他各種工作做,經過十多年的學習,現在已經升任世紀金源集團礦業領導小組的組長,享受見習副總裁的待遇;再如當年在我身邊當警衛的盧忠林,是個偵察兵出身的小夥子,很機靈,也能吃苦,就是喜歡聽表揚的話。有一次,他工作上出現了疏漏,我就嚴肅地批評了他!”

“他能接受嗎?”

“開始不僅不接受,而且還準備離開。”

“那您如何讓他來個浪子回頭金不換呢?”

“等他認識到錯誤之後,我就十分動感情地對他講了這樣一段話:你如果在這裏做不好,你到哪裏都做不好。你想到哪裏去?像你這樣到外麵隻能去流浪。一個年輕人如果受不了氣,就成不了器,這麼一點小挫折都承受不住,以後怎麼做大事?男子漢大丈夫要能屈能伸,上級對你嚴厲批評是為你好,嚴厲的批評會讓你記住犯錯誤的代價,修正你的言行,改變你做事的習慣,好習慣的形成就會改變你一輩子的命運。從此之後,他就像換了個人似的,老實做人,踏實做事,現在已經升任見習總經理了。”

上述三個例子,又進一步說明了黃如論先生培養幹部的理念和方法。

但是,作為一個有上萬人的集團,單靠言傳身教是不夠的,因此我真誠地問道:

“公司建立了相應的製度了嗎?”

“建立了!”黃如論先生沉吟片時,又說道,“公司除了給他們買各種保險之外,我們還建立了幫助他們解決後顧之憂的製度。”

“可以講得更具體些嗎?”

“當然可以!”接著,黃如論先生講了如下兩段話:

成立“世紀金源企業年金”。所謂企業年金,就是每年從利潤中抽出一部分,作為基金,為員工工資的提高做一定的補貼,向從公司退休的老同誌發放一定的退休金0集團基於構建百年基北和人性化經營的考慮,今年起計劃設立“企業年金”機製。我希望通過“企業年金”的設立,進一步免除員工後顧之憂,密切員工與企業相互依存的關係,使員工與企業共成長、同進步。

根據世紀金源集團董事局2006年10月昆明會議精神,在房地產開發項目上,實行“責、權、利”統一的利潤分成機製,解決為集團作出貢獻老員工的後顧之憂。今年我們在股份獎裏麵,已經提取一部分作為股份管理股的贈配送,以後還會加大這種利潤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