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座時應該盡量從椅子的左麵落座,落座後不應頻繁地挪動座位,入座後應該保持端坐的姿勢,雙腳自然伸出,在落座和坐姿方麵,對女性談判者的要求更高也更死板一些。
站立時規範的要求是腳跟著地,胸要直,頸要挺,在注意站姿的同時,還要注意站位,應該注意雙手的位置,以免不合時宜。
行走時規範的要求是男士要挺胸抬頭、直腰拔背、目光平視、上身穩健、步幅適中等;女士還要求儀態的優美,切記不要左顧右盼。
吃西餐時一定要遵從西方常規的用餐禮儀;不同的食物還應該配用不同種類的酒;咀嚼時盡量細嚼慢咽,避免發出過大的聲音。
一個人的談吐能夠體現他的個人修養和素質。談判者的談吐包括談判者的語言運用、談話內容以及說話時的麵部表情和手勢等方麵。
用詞應該切題,盡量作到言簡意賅,同時要注意與當時的場合和情景相匹配,語速平穩中速,音調適中,能夠讓對方注意力集中,成功地引領聽者的思路。
交談中麵部的表情是說話人內心活動的流露,能夠對對方的情緒產生影響,交談時保持適當的談話距離,交談中眼光的運用應該特別注意。
談判中手勢的運用必不可少,它能夠調節談判氣氛,表達說話人情緒。談判中手勢的幅度不應過大,手勢寬不可過肩,高不可過頂,長不可過中線。
談判者的儀表服飾不僅能優化氣質,而且能夠反映出其教養和文化水平。因此談判者的儀表形象、服飾顏色以及款式等對人的情緒能夠產生一定影響。不同的社交禮儀場合對著裝有不同要求,顏色、樣式飾物甚至相應的發型等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範。在談判的過程中,談判人員要參與各種社交活動,應該注意選擇與談判環境、社交場合相適應,與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年齡相符合的衣著服飾。
談判過程中的日常交往有規範可循,但個人可以有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總的而言做到彬彬有禮,不落俗套,自信而又讓人信賴即可。日常的禮貌是一個總的文明程度的反映,通過談判者的言談舉止、著裝搭配等各個方麵體現出來。所要注意的細節很多,這依賴於談判者的日常積累和培養。例如,在公共場合不要旁若無人地大聲喧嘩,女士應該化淡裝,切記不要使用太濃鬱的香水,等等。
忽近忽遠,社交距離讓“顧客”對你產生美感
社交場合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是對他人的尊重。在國外,人與人之間交流時保持一定距離很平常,甚至有專家學者對這個距離進行過統計,“在美國,男士之間的適當交往距離是18—20英寸,男女間的交往距離還要再長4英寸左右。人際交往距離最短的是法國和拉丁美洲一些國家,大概在13英寸左右。”南京公共關係學會副會長、南京中華公共關係進修學院院長王捷說。他認為,考慮到中國的情況,一般關係比較熟的人之間的交談距離應該在50厘米至1米之間,人們可以在這個範圍內親切交談,又不致觸犯對方的近身空間;社交距離一般在1到3.5米之間,其中1米到2米之間通常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處理私人事務的距離,如在銀行取款時要輸入密碼等;而多人之間的商務會談等,社交距離在2到3.5米之間比較適中。
人際關係的距離是無法用尺來衡量的。有時候人與人之間太過接近,就避免不了摩擦,尤其在職場中,“零距離”接觸隻會令人失去安全感。那麼職場中的哪些行為最讓你覺得最沒有安全感呢?
據網上調查顯示,35.91%的受訪者選擇了“他人對你的工作內容指手畫腳(侵犯你的工作內容)”;18.24%的受訪者選擇了“肢體距離太近”;17.58%的受訪者選擇了“工作時他人過度關注你的一舉一動”;16.68%的受訪者選擇了“過度關心他人私生活(不結婚、不生子的原因等)”;還有11.59%的受訪者選擇了“語言上過分自來熟(第一次見麵就稱兄道弟)”。
由此看來,與人保持“距離之美”是非常必要的。當然,在和不同關係的職場人打交道時,之間的職場距離也有著不一樣的微妙之處。
“列車即將進站,請乘客們站在黃色安全線內候車。”相信每天乘坐地鐵上下班的職場人都很熟悉這句話。或許你也早已摸透了某條地鐵線的特性,可以不假思索地說出哪節車廂相對較空,哪站下車的人數最多等等。你對某條地鐵的熟悉程度就好比你和辦公室某些同事的熟悉程度一樣。但你是否知道,它們都具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各自都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黃色安全線。
辦公室是個特殊的環境,大家往往既是同事關係又是朋友關係。但如果處理不當,把握不好一個“度”,很多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情”就會影響到人際關係,以致影響到正常的工作氛圍和團隊合作。以下幾點是容易逾越對方安全底線的大忌,如不遵守,那再熟悉的同事也有可能因此變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每個人心裏都有一條安全底線,但是距離因人而異。所以職場人士在與同事的日常交往中還需學會把握分寸,即使再熟悉,也記得留意腳下那條不可逾越的黃色安全線。
熟歸熟,但也要注意分寸,“零距離”接觸隻會讓人產生不安全感。如果遇到討人厭的同事,一件“虛偽”的外套是你必備的選擇。
說到討厭這種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隻是區別在於是先天造成的,還是後天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因為,人與人在接觸交往時不可能總是遇上能讓彼此都順心順眼的友人,偶爾也會很黴運地碰到幾個令自己討厭的存在。運氣好點,彼此相處隻需要做到萍水相逢的程度;但若是運氣背一點,那麼在雙方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就要看你到底有多“虛偽”了,尤其是在抬頭不見低頭見的職場裏,“虛偽”的外衣則顯得更加重要。
炫耀這件事本身沒有錯,但也要掌握一定的度,一旦超過了該有的尺度是要遭他人忌恨的。同時,在職場中與同事相處,遠遠不如平時對待一般人那麼隨意,往往一個動作或是一句話都有可能踩到對方的底線,令人產生反感情緒。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大多時候都會抱怨對方沒素質,不懂禮貌,可事實上卻是我們在不經意間觸及到了對方的容忍底線。
職場畢竟是個“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地方,即使你再討厭一個人,都必須牢記在見到被你討厭的人時要笑臉相迎並親切地說聲“早安”或是“你好”,不然,被你討厭的那個人還不知會在背地裏如何大肆向他人宣揚你的不是。要知道人類的語言是擁有一定魔力的,當一句假話被人說上一百遍之後,即使它原本是虛假的,到最後也會變成真實的。因此,即使你的評價在他人那裏再好,久而久之也會因為這份“惡意”而一落千丈。
無論是熟悉還是討厭,員工之間的安全距離還並非是最難控製的,世上最難把握的距離無疑在老板與員工之間,它直接影響著你的“生”與“死”。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在冷風瑟瑟的冬日裏,有兩隻困倦的刺蝟想要相擁取暖休息。但無奈雙方的身上都有刺,刺得雙方無論怎麼調整睡姿也睡不安穩。於是,它們就分開了,保持一定的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湊到了一起。幾經反複的折騰,兩隻刺蝟終於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又能互相取暖,又不至於刺到對方,於是舒服地睡了。
員工與老板之間的相處就像兩隻相互取暖的刺蝟,需要調整距離,相互磨合,達到一個最佳的狀態。但無論怎樣調整,始終要記得,老板終究是老板。
世界上最難控製的距離,既不是與仇人保持距離,也不是與戀人分享秘密,而是與老板保持有禮有節,能公事良好溝通,私事互不侵犯的距離。這樣的安全距離,你能做到嗎?
如果說員工與老板的距離是世界上最難控製的距離,那麼如何保持與客戶之間的距離更像一個高深的控製理論。
“人說戀愛就像放風箏”,其實和客戶之間的距離也像放風箏,拉得太緊會讓客戶感到密不透氣的厭煩,放得太鬆又怕競爭對手會趁虛而入。一天打三通電話去問候客戶的公司、問候客戶的家人、問候客戶的寵物都會讓人覺得你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調查戶口挖人隱私;而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往政策,又會讓客戶覺得自己的重要性不夠。和客戶保持安全距離的學問,有時比猜女人的心還要難。
與客戶之間的距離看起來“這麼近”,但實際上又“那麼遠”。既要保留有小小的私人空間,更要開辟出一塊大大的工作區域,這著實是最需要技巧性的安全距離。
手機也有禮儀——注意手機的使用場合
無論是在社交場所還是工作場合放肆地使用手機,已經成為禮儀的最大威脅之一,手機禮儀越來越受到關注。在國外,如澳大利亞電訊的各營業廳就采取了向顧客提供“手機禮節”宣傳冊的方式,宣傳手機禮儀。
那麼在使用手機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什麼時候才能撥打對方的手機?
1. 在一切公共場合,手機在沒有使用時,都要放在合乎禮儀的常規位置。不要在並沒使用的時候放在手裏或是掛在上衣口袋外。放手機的常規位置有:一是隨身攜帶的公文包裏,這種位置最正規;二是上衣的內袋裏;有時候,可以將手機暫放腰帶上,也可以放在不起眼的地方,如手邊、背後、手袋裏,但不要放在桌子上,特別是不要對著對麵正在聊天的客戶。
2. 在會議中、和別人洽談的時候,最好的方式還是把關掉,起碼也要調到震動狀態。這樣既顯示出對別人的尊重,又不會打斷發話者的思路。而那種在會場上鈴聲不斷,象是業務很忙,使大家的目光都轉向你,則顯示出你缺少修養。
手機在職場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有的人往往忽略手機的使用禮儀,這主要體現在手機不分場合地響起鈴聲以及在與人交談中頻頻接打電話。此外,不恰當的鈴聲設置和彩鈴也會令你失禮於人。公務員、公司管理人員等由於崗位性質的需要,應該以穩重的形象示人,因此在工作場合中,如果響起“爸爸,接電話”、“汪、汪”這樣的手機鈴聲不僅會顯得很不嚴肅,而且與自身身份不符。同樣,在工作期間,如果有人撥打手機聯係公事時,卻聽到“我就不接電話呀,我就不接電話,別人的電話我都接,我就不接你電話”這樣的搞笑彩鈴也是會令人反感的。
外出隨身攜帶手機的最佳位置是放入公文包裏,最好不要放在衣服兜裏,至少不要別在腰上或放在褲子後兜。女士則要注意,手機就算再好看和小巧,也別把它掛在脖子上。
由於手機話費相對較高,而且通訊屬於個人私事和個人秘密,因此聯係不熟悉的人時可先撥打其辦公室座機,有急事需撥打手機時則應注意講話言簡意賅。如果需要長時間通話,應主動詢問對方是否需要撥打其座機電話。
3. 注意手機使用禮儀的人,不會在公共場合或座機電話接聽中、開車中、飛機上、劇場裏、圖書館和醫院裏接打手機,就是在公交車上大聲地接打電話也是有失禮儀的。
4. 給對方打手機時,尤其當知道對方是身居要職的忙人時,首先想到的是,這個時間他(她)方便接聽嗎?並且要有對方不方便接聽的準備。在給對方打手機時,注意從聽筒裏聽到的回音來鑒別對方所處的環境。如果很靜,應想到對方在會議上,有時大的會場能感到一種空闊的回聲,當聽到噪音時對方就很可能在室外,開車時的隆隆聲也是可以聽出來的。有了初步的鑒別,對能否順利通話就有了準備。但不論在什麼情況下,是否通話還是由對方來定為好,所以“現在通話方便嗎?”通常是撥打手機的第一句問話。其實,在沒有事先約定和不熟悉對方的前提下,我們很難知道對方什麼時候方便接聽電話。所以,在有其他聯絡方式時,還是盡量不打對方手機好些。
5. 公共場合特別是樓梯、電梯、路口、人行道等地方,不可以旁若無人地使用手機,應該把自己的聲音盡可能地壓低一下,而絕不能大聲說話。
6. 在一些場合,比如在看電影時或在劇院打手機是極其不合適的,如果非得回話,或許采用靜音的方式發送手機短信是比較適合的。
7. 在餐桌上,關掉手機或是把手機調到震動狀態還是必要的。避免正吃到興頭上的時候,被一陣煩人的鈴聲打斷。
8. 不要在別人能注視到你的時候查看短信。一邊和別人說話,一邊查看手機短信,對別人不尊重。
9. 在短信的內容選擇和編輯上,應該和通話文明一樣重視。因為通過你發的短信,意味著你讚同至少不否認短信的內容,也同時反映了你的品味和水準。所以不要編輯或轉發不健康的短,特別是一些帶有諷刺偉人、名人甚至是革命烈士的短信,更不應該轉發。
10. 當與朋友麵對麵聊天時,不要正對著朋友播打手機,避免發射時高頻大電流對他產生輻射,讓對方心中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