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曾國藩的眼光是十分獨到的,被他提拔的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
曾國藩在用人上,能夠意識到識才、選才、用才的相互作用。對一個人才的任用,首先懂得識別,進而根據對人才的了解,進行甄選人才,最後再任用人才,將他們分配到合適他們工作的崗位上。
曾國藩識才、用才的標準是以德為首,他的做法值得當今每一個企業管理者借鑒。作為企的管理者,在選用人才的時候,就要學習曾國藩這種“先重德,再重才”的原則。假如,企業的管理人隻單單的重視員工的才能,卻忽視了員工的品德,隻會給企業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曾經留下過一句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一個人知識不全的話,可以用優良的道德品質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無法用知識麵去彌補。”才能的缺失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努力、他人的教育來提升。但是道德的低劣,不論是怎樣都無法彌補的,因為一個人的管理,要是在心中根深蒂固的話,就很難改變了。所以,企業的管理者在選用人才時,不要一味的重視才能。
招式7請相信那些有信用的人
小王是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的老師,工作已有兩年,因為厭煩公司的種種製度,於是想再換一家單位。因為他有研究生的學曆,並且也有工作經驗,於是很快就被天津某教委直屬教學研究部門看中,前期月薪為三千元,二個月後上班,小王高興地簽下了聘約。
這兩個月的時間,小王來到了北京遊玩,同時順便到幾所大學詢問招聘教師的情況。非常湊巧,北京正有一所大學需要小王這專業的研究生,月薪可達四千元,並且提供教師宿舍等。麵對這個誘惑,在進行一番權衡比較後,小王動了毀約的心思。第二天,小於給天津那家教學研究部門打去電話,說自己不想去幹了,並願意交納違約金,天津這邊回複說沒什麼意見。
然而,正當小王高興地到北京這所大學簽約時,人事處長看完他的求職信後,當即將其個人資料輸進了人事管理檔案。處長通過聯網查看小王檔案後後,立刻對小王說學校不能錄用他。小王急了,就問原因,原來天津那家單位也將小王的簽約情況輸進了檔案。處長說,你在那邊簽了兩天就毀約,我們學校不會錄用隨意毀約的人。
這個時候,小王才感到了後悔,然而這又能怪誰呢?隻能怨自己太重待遇,隨便毀約,忽視了信用,以致得到了這樣的苦果。
宋朝周敦頤說:“誠者,聖人之本,百行之源也。”那麼,一個公司如果缺乏具有信用的員工,那麼這個公司的發展將會舉步維艱。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員工的信用問題越來越引起領導的重視。作為管理人員在辨別人才、應用人才的時候,那些有信用的人是個不錯的選擇。
一般來說,失信於人的人不僅顯示你品行不端、人格卑賤,即使這是一種自毀前途的做法,雖然在短期內失信者或許得到了一定的利益,但從長遠看來,隻是種不顧長遠的近視行為,最終隻會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試想,一個對自己親人都不誠信的人,讓管理人員如何去相信他。做人之道,靠的就是誠篤守信、取信於人。在與人交往時,如果一個人說話算話,誠實守信,那麼其他方麵的缺點我們可以選擇忽視,當然這隻是一些不會危及根源的缺點,反之,如果失去了信用這個屏障,那麼就沒人願意與他共事和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