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為尋找千裏馬更是走遍全國,最後隻是發現一匹瘦骨嶙峋的千裏馬。人才對企業來說,是可遇不可求的,企業管理者在用人的時候,要明白“隻求合適,不求最好”,衡量當前與以後的利益,不能因小失大。
招式18不用任何一個多餘的人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洪秀全在天京濫封王爵,到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時候,整個天國竟然封了2700多位王爵。這種天國內部諸王並立、各王擁兵自重,以及彼此之間爭權奪利的現象,最終發生了諸王內訌的“天京事變”,從此太平天國逐步走向敗亡,退出了曆史的舞台,在曆史上曇花一現。
與太平天國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就像東晉有名的“八王之亂”,因為皇帝封王太多,最終導致權力失衡,讓一個國家因為內戰走向衰敗。企業用人的時候,需要秉持著“不用任何一個多餘的人”的原則。
不用任何一個多餘的人,對企業來說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可以保證企業的工作效率。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兵不在多而在精”的企業思想,越來越為企業領導人所重視。有種情況在如今的企業當中並不少見,就是一個工作職位,明明一個人便足以應付,卻偏偏同時安排了好幾人共同來做。這種現象,表麵上看來是企業本身的製度問題,實際上是管理者在用人上的錯誤。這種錯誤會造成企業工作效率的低下的問題。所以,不用多餘一個人是企業工作效率的必經之路。
第二,可以保證企業秩序井然。
近些年,企業也有改革,在企業改革上,很多公司也都大力實行下崗分流的政策。削減不必要的機構和冗員,這樣的做法不但減輕了財政負擔,又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精簡裁員,也使許多企業,逐漸由財政虧損轉變為盈利,各個機關和部門,變得井然有序。
唐太宗李世民的在用人上,長期堅持“官在得人,不在員多”原則。他數次對自己的臣子們說:“選用精明官員,雖然人少,但行政效率卻極高;如果任用那些隻知道阿諛奉承、而沒有實際才能的人,數量再多,也無濟於事。”他曾經命令房玄齡,對三十個縣的行政區域重新進行劃分,實行精兵簡政。此外,唐太宗還親自監督削減中央機構,將中央文武官員由原先的2000多人,削減到643人。
唐太宗還積極提倡,讓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年輕官員,取代那些體弱多病的年邁官員,成為國家處理政務的中心。正是這種用人方法,大大地提高了朝廷的行政效率,於是大唐帝國,上上下下政通人和,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最為繁榮昌盛的太平盛世——“貞觀之治”。
古人似乎先知先覺,早已經總結出人多未必是好事的道理。做企業不是在做慈善,不是人多了,慈善就越大。也不是在進行拔河比賽,不是人多的力量才大。作為企業管理者,應該根據具體問題來分析需要用人的數量,不能盲目任用,不然會導致企業機構臃腫的局麵。
有句話叫做“林子大了,什麼樣的鳥都有。”同樣,人多了,員工們的想法和看法也有變多,有些員工的可能會因為一時邪念,對企業發展造成危害。如此的話,企業得不償失。所以,最佳方法就是企業絕不用多餘的人。
古人說,“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就生動地表現出,人多未必能夠做好事的道理。
企業可以去做慈善,但是不能將養多餘的人和慈善混淆。對於多餘人員,需要及時清除,就像一句俗語,“一粒老鼠屎,弄壞一鍋粥”,不排除多餘人員的話,企業就無法健康穩定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