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式21批評下屬,對事不對人
三國之中,最會收買人心的主公非劉備莫屬。劉備在爭霸天下的過程中,經曆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役。這些戰役中有勝利,有失敗。遇到戰敗的時候,劉備會因為戰略不佳而給予軍師意見,或者因為人員傷亡慘重,給予軍法處置。就好比張飛,因為其魯莽的性格,經常被劉備懲罰,但是懲罰過後,劉備和軍師,以及眾將士依舊相處融洽,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依舊是桃園三結義的好兄弟。
劉備在處罰將士的時候,沒有因為兄弟的身份而手下留情,他是真正地對事不對人,事情過後便雨過天晴。作為管理人員,就該有劉備的氣魄,無論怎樣心煩,都應該記住,訓導隻應該針對工作情況,而不是針對某一個人,要記住“對事不對人”的準則。
常言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一個人都不是不完美的、萬能的,任何人都會不可避免的犯下一些錯誤。因此,當自己的下屬做錯事情的時候,作為領導者,不論怎樣的憤怒,都應該牢記“對事不對人”。
2005年的時候,一家網絡公司迅速崛起,但是在發展的時候遇到了兩個大問題。網絡公司在麵對流量用戶的同時,還需要為其他網站提供服務。當時,該公司的負責人幾乎天天盯著服務器,麵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正在這個時候,銷售部他們又談成了新的門戶網站,但新門戶希望能夠使用自己網站的搜索引擎。負責人對此事十分的頭疼,他很清楚,這個服務器運行速度會跟不上,如果再新添服務的話,極有可能造成服務器的崩潰。結果多番思索,負責人因為很多原因,還是沒去選擇合作。果然,就像他先前預料的一樣,服務器十分的不穩,最好隻得緊急下線。
為此,負責人在不安當中過了好幾天。他十分清楚,以領導人的性子,是決不允許他出現這樣大的失誤的。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領導並沒有因為這個重大的失誤而大發雷霆,在公司的例會上,他十分平靜地對負責人說道:“你的職責,是保證公司服務器的穩定,這件事情,你身上有很大的責任,需要好好地反省一下。”跟著話鋒一轉,說道:“現在問題的關鍵,是怎樣地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大家趕緊討論一下解決方法吧。”
隨後,負責人在大會上說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領導人一邊認真地聽,一邊讚許的點頭,覺得他的解決方案很好,也很全麵,很快的投入到討論當中。負責人見到這種情況,心中的壓力便慢慢散開了。在大會之後,負責人見到領導,還是會覺得很不好意思,沒想到領導人就像忘記了這件事情了一樣,主動過來跟他說道:“這個周末有空嗎?”
看到領導人臉上無盡的期盼神情,負責人樂了起來,說道:“你是不是又想將大家聚在一塊,出去玩玩?”就這樣,負責人又恢複了以往的工作熱情。
在案例中的領導者,可以用“寬容”、“仁慈”來形容,在處理事情的時候,領導者沒有一口咬著失誤不放,或者是針對負責人犯下過失的行為,他首先做的就是想著補救方案。領導者“對事不對人”地得到了員工盡心盡力的工作。
有時候,領導者可能真的壓抑不住內心的火氣,對著員工一頓發泄,但需要記住的是,火氣應該朝著事情去發泄,而不是對著員工去發泄,不能因為員工的過世扯上尊嚴、人格、個人行為等問題。假如“對人不對事”的責罰,最終會使上下級不同心,出現隔閡,為公司的發展埋下了地雷。
那麼,上級應該怎樣做到對事不對人呢?
第一,分清行為問題和自身問題。
訓導下屬,應該指責下屬的行為,而不是下屬自身的問題。比如,一個下屬在上班的時候,常常遲到,那麼隻應該指責他的行為造成問題,影響了整個企業的工作效率。而不應該隻是指責這個人自身的問題,不該說出“不負責任”或者“自私自利”的話。領導者要處罰的話,也隻能處罰他違反規章製度的行為。
第二,用溝通去化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訓導應該對事不對人”,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真正實行起來可就難了。哲學裏提到,所有的事物都是矛盾的,那麼處理問題的時候就該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對自己的最終做法不負責任。企業領導要為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負責,不要等到事情過後才後悔,那樣也於事無補。員工犯下錯誤,肯定是無心的,有誰希望自己的工作生涯上出現汙點呢?企業領導應該把錯誤看做一種經驗,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下回遇上類似的問題,員工們就能輕鬆解決了。
同時,也要用交流去化解彼此的矛盾,在訓導過後,不能讓員工內心產生隔閡,帶著情緒做事,那樣隻會越做越糟,事倍功半。
第三,做到就事論事,不牽扯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