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必躬親,總會累壞自己;善於用人,方為管理之道。一個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成功的人卻能在有限的精力內做出無限的業績來。所以,那些精明的管理者無不懂得授權之道,大膽地任用自己的下屬,心甘情願地將權力下放。
招式48用人就是把權力下放給部下
三國時的諸葛亮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但他的智慧僅於出謀劃策,卻不能很好地管理蜀國這個大公司。他凡事都“事必躬親,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為蜀國公司的事業終生奮鬥。但也正是因為此,他不放心放權給屬下,怕屬下“做不好”,因此他沒能培養出一個可以獨當一麵的領導團隊,以致在他死後“蜀中無大將”,從而使得蜀國公司破產。
放權是什麼?放權就是把權力的重心下移。
懂得放權,就是懂得用人。
我們換一種說法:管理者最大的資本是什麼?當然是權力,有了權力,管理者才能實施有效的管理。但是,有很多的企業管理者卻並不善於運用手中的權力,把自己的權力看得太重,什麼事都不放心,都要親自過問才行。這種企業的管理方法導致的直接後果是:管理者成了最忙最累的人,但是管理的效果卻並不樂觀,是典型的出力不討好。
美國著名的管理顧問比爾·翁肯曾提出過一個十分有趣的理論——“背上的猴子”。我們來闡述一下他的理論:“猴子”指的是企業中各成員的職責,而“背”,則是管理者的職責。當員工進入企業後,管理者按照下屬的職責,分配給他們不同的“猴子”。員工的職責就是喂養自己的“猴子”,當然,這也是他們的權力。
顯而易見的是,員工能夠出色地勝任自己的職責,“猴子”健康,企業自然成功;反之,如果員工不能很好地勝任自己的職責,“猴子”不健康,則企業當然問題多多。我們來看,“猴子”的健康與否,是直接操縱在企業員工手中的。
問題來了:當一些企業管理者看到一些“猴子”生了病,也就是這些員工無法勝任手中的權力的時候,這些管理者們就開始動搖了。他們擔心這些“猴子”這些員工“照顧”不好,後來者也“照顧”不好,於是就迫不及待地將其接了過來,親自喂養。他們覺得這樣才是最保險的,可以讓“猴子”盡快康複,卻不知道如此的做法恰恰偏離了企業管理者的用人大忌:不把權力下放給下屬,自己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猴子”越來越脆弱,而員工卻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管理者的這些下屬們,將不再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變成事事處處“聽命令、等指示”,失去主動性和獨立性。這些下屬們會變得不再去操心怎樣把工作完成得更好,“反正有領導的安排,怕什麼!”領導一聲令下,他們就動起來;領導不發話,他們就不知該做什麼了。
不知道各位讀者遇到過這類問題沒有,如果的企業,能騰飛嗎?如此的管理者,累不累?能管得好企業嗎?答案不言而喻!
鬆下電器公司是日本最大的家用電器生產商之一,其子公司遍布全世界,素有“鬆下電器王國”之稱。鬆下電器公司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顯赫的成績,和其獨到的權力下放體製分不開。
鬆下公司一直認為:任何一個公司要想創造非凡的成績,都離不開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協同進取。所以每個員工都有權力為公司的前途著想,為公司盡責盡力。
在鬆下公司的發展曆史上,也曾出現過短期的局部失控現象。雖然在當時及時扭轉了局麵,可是給鬆下也留下了極為深刻的教訓。
鬆下電器在那段時間裏發展極為迅速,當發展到1400多人規模的時候,公司總部采取的策略是把工廠的日常管理交給得力的人去負責。因為廠子沒有相對獨立,管理者沒有太大的權力,事事都得向鬆下總部的管理者彙報。
權力沒有下放,廠子的管理者無權可施,這導致責權劃分不明,問題一出一大堆。
鬆下高層開始反思,並尋找原因:雖然各工廠都很盡力,但走一樣的路,未必會得到一樣的效果。可是各工廠的待遇卻是一樣的,這不公平。沒有充公的權力,優秀的人發揮不了最大的功效,而平庸的人也仍然混跡其中。如此一來,懶惰、不思進取的陋習開始泛濫,直接導致工廠效益下滑。
鬆下總裁得出的結論是:用人,就是把權力下放給部下,給他充分的信任,一定要相對獨立,這樣才會讓優秀的人才得到盡情的發揮,並使他們長久留在公司。
美國著名的管理谘詢專家艾德·布利斯有一句名言:一位好的領導總是有一副憂煩的麵孔——在他的助手臉上。布利斯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好的經理懂得向助手或下屬授權,充分地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去完成工作任務,而不是自己包攬一切,結果使自己疲憊不堪,麵孔憂煩。
給部下一個騰飛的空間,如此一來,他們就可以依托著企業,帶動著企業向前快速發展。
招式49別讓下屬過分依賴你
天空中盤旋著幾隻老鷹,小鴿子們看了很是害怕,不敢出去練習飛行,於是它們向護院的大狗求助。大狗抬頭看了看空中的老鷹,很神氣地對小鴿子們說:不怕,有我呢,它們不敢下來,你們隻要安心待在鴿舍裏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