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無容人之雅量,難成大器——管人用人必備的容人技巧(2)(2 / 2)

有這麼一句西方諺語:“當真理還在穿鞋的時候,謊言早就已經跑得很遠了。”

在企業中,一個成熟而又理性的管理者就會用一種平常的心態去看待下屬的謊言,不管對方是為了什麼目的說出來的,他都知道,所有的謊言在說出來的時候都是有原因的。當一個人在特殊的情境裏說謊,那也是情有可原的。因而,他會去坦然麵對這一切,並且還會保持一顆清醒的大腦,不被謊言所迷惑。

我們不妨先來看一個故事:

一天,老洛克菲勒先生在家中和小孫子玩的非常開心,小孫子興奮地跑來跑去。老洛克菲勒把小孫子抱到了窗台上麵,然後鼓勵小孫子從窗台往下跳,當孩子跳下來的時候,老洛克菲勒借住了他,然後就又一次把小孫子抱到了窗台上,並再次鼓勵他往下跳,還仍然伸手做出了接住她的舉動。小孫子有了上次的經驗,覺得爺爺會在下麵接,就跳了下來。可是這一次,老洛克菲勒卻突然縮回了雙手,小孫子毫無意外地摔在了地板上麵,痛的大哭了起來。

這個時候,一位客人剛好從一旁路過,看到了這個情形,非常驚訝,就走向前去詢問老洛克菲勒為什麼要這樣對待自己的小孫子。

老洛克菲勒笑了笑說:“我就是要讓他從小就明白,任何人的話都不可以輕易去相信,哪怕是他的爺爺。”

老洛克菲勒先生把自己縱橫商家所得出的為人處世之道,用這種方法表達出來,實在是令人既驚訝又佩服。

很多時候,能夠把謊言當成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去正視它,可能還會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我們自身保護。作為一名管理者明知下屬在說謊的時候,也要先弄清楚對方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才去說這個謊,並用一顆包容的心去對待和處理這些或有意或無意的謊言。但是,對於那些惡意的謊言,一定要及時地加以製止,否則,就會給企業帶去難以估計的損失。

招式73得理而饒人更易征服下屬

清朝康熙年間,宰相張英和一位姓吳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是公用一道牆的鄰居,都打算修建府第,可是吳家先把兩家公用的一麵牆給拆了去,並且還侵占了張家的宅基地一尺,張家自然不肯吃虧,爭吵在所難免。

為此,張老夫人就急忙寫信給遠在京城的張英,要求他出麵給自家解決。張英收到信後,提筆在信中作了一首詩:“千裏家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夫人收到回信,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於是就主動將自家的院牆向後撤了三尺,吳家羞愧難當,也將自家院牆向後撤了三尺。

這樣一來,張家和吳家之間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一道六尺寬的巷道,成為了有名的“六尺巷”。本來各不相讓的兩家,轉眼間你敬我讓,從而成就了一段千古美談。

俗話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一種寬容,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不拘小節的瀟灑,一種偉大的仁慈。從古至今,寬容被人們奉為做人的重要準則和信念,甚至還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部分。

然而現實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常常會為了一些雞芝麻大的小事爭得你死我活,誰都不肯示弱,以致大打出手,造成了很壞的後果,從而導致無法收場。等到事後彼此冷靜下來回想一番,才發現如果自己當時能夠稍微忍讓一下,彼此也就會相安無事了。實際上,有理的人越是表現得謙讓有禮,就越能顯示出他胸襟坦蕩,令人欽佩。

實際工作中,當領導者在和下屬之間發生爭論已經到了一觸即發的時候,占理的領導者應該有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氣度,千萬不要窮追猛打,把下屬逼入到死角。因為如此一來,反而會將彼此的矛盾衝突進一步擴大。當然,饒人也是要講究語言藝術的,這就是在顧全彼此顏麵和尊嚴的情況下達成妥協的局麵。

美國著名的鋼鐵大王查爾斯·史考勃,一次午休時間,在路過自己鋼鐵廠的一個角落時,發現有幾個工人在抽煙,而就在他們旁邊,豎立著一塊寫有“禁止吸煙”的大牌子。史考勃想了一下,就麵帶微笑地朝著吸煙者們走了過去,並十分友好地分發給他們幾根雪茄,然後幽默地說:“各位先生,如果你們可以在外麵把這些雪茄抽掉,那我將會感激不盡。”轉眼間,幾名吸煙的工人就把煙火給掐滅了,並一臉歉疚地對史考勃表示感謝。

你看,當史考勃發現自己的工人在嚴禁吸煙的地方吸煙,並沒有對他們采取責罵或者懲罰的方式,而是運用了充滿人情味的方法讓他的下屬樂於接受自己的批評。在這個小故事中,鋼鐵大王史考勃可以說是占住了一個理字,可是他不僅沒有得理不饒人,反而做出了讓步,結果就是他的工人不但主動改正了自己的錯誤而且還對他感激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