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人的兒子見此就跑去問他的父親:“我們為什麼不把這隻貓給趕走呢?”言下之意就是這隻貓雖然消滅了家中的老鼠但也讓家中蒙受了損失。趙國人回答說:“這你就不明白了,我們家最大的麻煩是老鼠,而不是有沒有雞。有了老鼠,它們就會偷吃我們的糧食、咬壞我們的衣物,毀壞我們的生活用具,如此一來,我們就會沒有東西吃,沒有衣服穿,沒有地方住,不消滅這些老鼠怎麼行呢?沒有雞頂多沒有雞肉吃,可是要是趕走了貓,那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所以,我們怎麼可以把貓趕走呢?”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了解到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事情都會有它好的和不好的一麵,但是我們應該去看事情積極的一麵。趙國人深知貓的作用要大於貓所造成的損失,所以不會把貓趕走。同樣的道理,日常生活中也會有像趙國人的貓那樣的人,他們所做出的貢獻,遠比他們身上的缺點和所做的錯事多得多。如果隻是一味地去抓著別人的缺點和問題不放,那又如何能發揮出人才的主動積極性呢?
古人把不拘泥小節看作是一個人能否成就大事的關鍵,他們提倡的是要胸懷大局,不糾纏於一些小細節,注重的人的才能,並非是他的缺點。能夠寬容別人的缺點和過錯,不因為人才有哪一方麵的缺點就棄用。《列子·楊朱》就曾講道:“要辦大事的不計較小事;成大功業的人,不追究瑣事。”
同樣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如果隻是一味地去強調小細節,不懂得抓住問題的關鍵去處理工作,不明白從哪裏下手去做才是正確的。所以不管是在用人方麵還是做事方麵,都應該抓住重點,不要為了一點小事情而妨礙到整個全局的發展。要懂得“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既然要用的是一個人的才能,而非是他的過失,那麼幹嗎還要總是抓著別人的小辮不放呢?
安德魯·卡內基剛從英格蘭來到美國的時候,隻是一名臨時工,但是後來他卻成為了美國最大的鋼鐵製造商。曾經有一段時期,有43位百萬富翁為他努力地工作。在那個年代,100萬美元可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就算是在今天也是很大的一筆錢。
對此,有人曾問卡內基,他究竟是如何待人的?
卡內基回答:“待人就像是挖金子,如果你想要挖出一盎司的金子,就要先挖出成噸的泥土。然而你要找的並不是泥土,而是金子。”他關注的重點其實隻有金子。
如果你打算在人和事中尋找缺點和錯誤,你會找到很多。可是我們要找的是金子,所以要找出每一個人積極的一麵。
同樣的道理,作為企業的領導,要能做到宰相肚裏能撐船,要學會容忍下屬的過錯。因為任何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不應該總是抓著下屬的小辮子不放,抓的多了,難免會傷害到下屬的自尊心,不利於公司的團結。
下屬如果有錯,當領導的批評一下就可以了,要適時地給對方一個台階下,千萬不要做得過分,失去了對方的信任。下屬和領導之間想要達成共識,就必須坦誠以對,齊心才能做到齊力。但是領導要是一直抓著下屬的小辮子不放,就很容易激怒下屬,並給企業造成一定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