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人才是最重要的投資 (2)(2 / 2)

仇恨的種子也在此時深深地埋下。

在1895年到1905年的10年間,日本全國上下一心,積極備戰,利用一切手段增強軍事實力。日本的擴軍計劃曆時10年,準備增加六個陸軍師團,建立一支戰鬥艦和巡洋艦各六艘的“六六艦隊”(大順!)。

雖然說,甲午戰爭之後,大清朝為日本的擴軍事業貢獻了很大力量,但日本政府仍然感覺錢不夠花,就號召全國人民節衣縮食,日本的報紙還發揮想象力,希望日本人民每天就吃兩頓飯,省出錢來擴軍。

天皇更是以身作則,每天當著眾臣哭喪著臉,拿著一個又幹又冷的飯團生生往下咽,然後流著淚說:“隻有這樣,我們日本才能崛起啊。”這可真的不是作秀,眾多史料裏都記載著當時明治天皇近乎悲慘的生活。

厲害吧?這是一種怎樣的凝聚力呢?為了同一個目標,同一個野心,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不惜動員全國之力,怎一個牛字了得?

每次看到這裏,我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恐懼,這個國家狹小,走在東京的大街上都感到局促、緊張,他們物資匱乏,水果、蔬菜都是天價。但他們強悍、勇敢,善於破釜沉舟,善於全國人民擰成一股繩。他們的國旗沒能插到全世界,但如今他們的產品席卷了全球,那是另一種侵略的勝利。

對這樣一個國家,除了讚歎,無他。

在這種“慘無人道”的努力之下,日本的國家開支在1893年~1894年為8 400萬日元,到1897年增至2.4億多日元,其中軍費大幅度增加。甲午戰爭後,日本通過一項陸海軍軍備計劃和鐵路建設計劃,所需款項總額達5.16億日元,這項計劃到1900年~1901年時基本完成。這標誌著日本已經作好對俄戰爭的準備。日本政府和三井、三菱這些大資本家的聯盟確信,在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尚未建成之前盡快發動奪取朝鮮和中國東北的戰爭,對日本最為有利。

這句話也可以換個方式說,在這個時期出兵交戰,對三井、三菱、住友和安田財閥來說,也是最為有利。為了取得最後的勝利,日本政府總共投給四大財閥的物資訂單約有20億日元,無論戰爭的結果如何,四大財閥都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其實早在甲午海戰之際,四大財閥就從戰爭中嚐到了美味的果實。比如老牌商業強盜三井財團。日本占領台灣之後,三井就在那設立了營業處壟斷了樟腦、稻米等物資的銷售權。在1894年,三井的純利潤不過42萬日元左右,到了日俄戰前,這個數字飆升了7倍。毫無疑問,台灣成了這個財團蓬勃發展的引擎。

為了“光榮”地從戰爭中分得一杯羹,為了充分保證財閥們在中國東北地區的經濟利益,在日俄戰前,四大財閥紛紛組織了“報國社”、“請願社”請求政府奮發向上,一舉打敗俄國這個勁敵。

除此以外,日本政府為了在短時間內積累戰爭所用的金錢,可謂挖空心思,甚至達到了竭力盤剝老百姓的地步。日本政府又增加稅收、發行公債,實行煙草專賣。另外美英等帝國還給予了日本大量援助。日俄戰爭期間,日本實際支出戰費共達17億日元以上。僅靠本國的財力顯然不夠,隻得向外國借款。據統計,戰爭期間日本外債總數為8億多日元,將近全部戰費的一半。這些貸款主要得自美英,其中,最大的債主是美國。

比如,日本政府拚命增加稅收,不斷發行新國債,同時還創造性地開始煙草專賣,壟斷這個利潤豐厚的行業。讓我們看看枯燥的數據吧,畢竟它昭示了日本在戰前如何變得強大了起來:從1893年到1903年的10年間,日本國內稅收由7 000餘萬日元增加到14 600多萬日元,增加了一倍。1903年,公債達到53 800萬日元,財政收入大大增加。宏觀一點來看,1904年,政府財政收入是32 750萬日元,支出27 710萬日元;可是一年後的1905年,收入53 530萬日元,支出42 070萬日元。不僅如此,英美兩國為了遏製沙俄在亞洲勢力的擴展,還給予日本大量的經濟、物資援助。整個日俄戰爭中,日本扔到戰場的金錢是17億日元,遠遠超過政府財政收入,剩下的大筆開支都是英美提供的借款,總數達到了8億多日元。

可見,跟對老大是多麼重要的事情。你弱小的時候,老大會提攜你,幫助你,等你強大了,再消滅他們也不遲。日本人,深諳此道。

而從另一個層麵來說,日俄戰爭的本質是,代表美英力量的日本和俄國在中國地盤上的一場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