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需要更多的付出,用金錢買智慧;後一個階段是收獲,用智慧換取金錢。在剛開始工作的五年裏麵不應該去想可以從公司獲得多少回報,而應該去想這期間自己能夠學到什麼,能做些什麼為公司帶來收益,讓自己獲得成長。
現在有些職場新人,他們隻是在為了薪水而工作,我覺得這是一種對工作的膚淺認識,是非常狹隘的。如果你僅僅關注眼前的薪水,那麼你的未來可能會是平庸的;相反,如果不隻是為薪水而工作,你就會有更長遠的計劃和打算,並且充滿動力。這時候的你對工作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就會有機會獲得別人無法體驗到的寶貴經曆,並從中獲得一定的成長,同時你也會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發展機遇。
薪水很重要,但並不是最重要的。
薪水並不應該成為職場新人關注的最重點,能不能成長才是我們更應該看重的。在工作中,一定要具有“做長線的眼光”,不能局限在眼前的微薄利益上,應該更加積極地施展自己的才能,積累更多的社會經驗,鍛煉更多的技能,培養更好的Sense……人在年輕的時候,學習的機會最重要,薪水反而是次要的。那些製度不規範、不健全的公司,即便給你高薪,你也不要為了眼前之利而選擇它們,因為在那裏你學不到知識,得不到提升,最後隻能把最寶貴的年輕時光浪費了。
在報酬上過於斤斤計較的人是不會有太大發展的。一個沒有長遠眼光、隻想著如何去獲取眼前小利的人,永遠隻能停留在較低層次的水平。
工作就是積累,我們要用前十年的積累去賺後十年的錢。
在微軟的十年,我從一個普通程序員出發,一步一步做到了微軟(中國)總裁。我在微軟工作了十年,就這十年來說,作為一個員工,我已經算得上老資曆了。但是作為一名職業經理人,我還年輕,我還有夢想,我喜歡挑戰,我還想做一些自己沒有做過、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這些事情已經無關乎金錢與地位,僅僅是因為我想前進,想挑戰自己,所以我想要跳槽。但是跳槽有很多“潛規則”,是不能隨隨便便就跳的。
跳槽“潛規則”之一:跳槽是自由,但不能浪費
在職場上,時常會遇到這類人:經曆了多次跳槽後,不知不覺地養成了一種習慣,一旦遇到工作不順利就想著跳槽,人際關係緊張時也想著跳槽,羨慕別人有更高的薪水時還是想著跳槽,甚至沒有任何理由也可能會想跳槽。似乎跳槽已經成了他們的工作習慣,認為一切問題都可以用跳槽來解決。
如果是這樣的心態,跳槽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自我提高和職業提升。這樣的跳槽完全成了不如意時的一種權宜之計和逃避的方式。很多資深的職場人士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擾:工作了十年,發現自己再也升不上去了,薪酬也不會有太大的提升。其實這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頻繁跳槽的經曆,他們不會在麵對問題時去想如何解決,而是選擇逃避和躲開。在這個相對自由的時代,職場人應該珍惜這種自由,而不是隨意去浪費。
最終能成大器的,一定是那些不浮躁、可以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做事的人。
把職業當事業
有人曾問我:“唐駿,你擁有資金,你擁有資源,你擁有能力,你擁有團隊,你擁有了創業者需要具備的一切條件,你完全可以去自己當老板啊,為什麼到現在還要給別人打工呢?”
因為中國的職業經理人被視為“打工者”,我想通過我的努力來改變這個形象。我想把職業經理人做到極致,也就是把打工做到極致,我想要成為中國職業經理人的標杆。
也許很多人僅僅是把工作當作一種收入的來源,是維持生活的一種方式,但對我來說這是我的事業。一旦一個人把工作當成事業,他就一定會去努力,然後就會取得完全不一樣的成果。
在當今的職場上,優秀的員工之所以比一般的員工擁有更持久的工作動力和熱情,也比一般的員工更容易走向成功,關鍵就在於他們對工作有著更深層次的認識,在工作中他們始終保持著一顆做事業的心。把職業當成事業做,考慮的就不僅僅是這個職業能夠為我帶來多少回報,而更多的是我要為我的事業做些什麼。職業就是事業,一旦有了事業心,就會產生源源不斷前進的動力。有做事業的心態,你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