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彌留之際,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人來到床前。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高出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國,成就大事。如果我的兒子有才,你就輔佐;如果無法輔佐,你就取而代之。”諸葛亮慌忙跪拜:“我定當全力效忠,決無二心,隻有這樣才能報答你的知遇之恩。”劉備命李嚴執筆寫遺詔,並把劉永、劉理叫到麵前,讓他們認丞相為父。然後又叮囑翊軍將軍趙雲幾句,請他為國效力。托付完後事之後,劉備長歎一聲,瞑目去世,享年六十三歲。諸葛亮主持喪事,任李嚴為中都護,鎮守永安,自己率領百官回成都發喪。太子劉禪年僅十七歲,因留守成都,沒有趕去奔喪。等靈柩到來,立即舉行喪禮。
喪禮過後,諸葛亮請劉禪繼位,改元建興。劉禪就是後主。尊諡劉備為昭烈皇帝,把劉備安葬在惠陵,尊皇後吳氏為皇太後,然後頒詔大赦。益州從事秦宓此時已被釋放出來,諸葛亮令他為益州別駕。秦宓頗有才幹,也是法正一樣的人物。諸葛亮因法正早死,常感歎說如果法正還在,必定不讓主上東征,就算東征,也不至於一敗塗地。秦宓因阻止劉備東征被關在獄中,諸葛亮很是歎惜,大赦以後,立即任用他。後主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後來又讓他擔任益州牧守,政事無論大小,都由諸葛亮裁決。
益州的將領雍闓殺死益州太守,投降吳國。諸葛亮因劉備剛剛去世,不便動兵,而且他想聯合吳國討伐魏國,所以暫時將此事擱置。廣漢太守鄧芝窺透諸葛亮的心意後,就請諸葛亮與吳國和好。諸葛亮高興地說:“我早有此意,隻是不知派何人前往吳國,今天終於找到人了。”鄧芝問是誰,諸葛亮用手指了指他,鄧芝也不推辭,立即動身。吳王孫權將都城遷往鄂縣,把鄂縣改名武昌。聽說蜀國派人到來,心中狐疑,不肯立即相見。鄧芝等了兩天,見孫權不肯見他,就寫信給孫權:“我今天到這裏,並非隻為蜀國,同時還為了吳國。如果大王不願意見我,我就離開了。”孫權看了信,才召鄧芝進見。鄧芝開口詢問孫權:“大王,現在你是想與魏和好呢,還是想與蜀和好?”孫權答道:“我並非不想與蜀和好,隻是擔心蜀國君主年幼,土地較少,不足以抵抗魏國。”鄧芝應聲說:“大王是蓋世英雄,諸葛亮也是絕世無雙的俊傑。蜀國地勢險要,吳國有三江保護,如果兩國聯合,進可以吞並天下,退可以自立自保。如今大王甘心臣服魏國,魏國必定召大王入朝,索要王子做人質,一旦大王不肯聽從,魏國便會舉兵討伐。到那時,蜀國也會采取行動,大王兩麵受敵,江東之地就危險了。還請大王三思!”孫權沉默了很久,才開口說:“你說得很有道理。煩勞你回去通報,我願意與蜀國簽訂盟約。”鄧芝告辭離去。
轉眼又是一年。吳國派中郎將張溫前往蜀國,後主當然接見,並命諸葛亮等人熱情款待。張溫談笑之間,流露出驕傲的神態。過了兩天,張溫告辭東還。丞相諸葛亮帶領百官親自餞行,隻有秦宓不到。諸葛亮多次派人敦促,過了很久也不見他的蹤影。張溫問道:“還等什麼人?”諸葛亮回答說益州學士秦宓。不久秦宓到來,張溫笑著問:“你是益州學士,究竟學得怎麼樣呢?”秦宓嚴肅地說:“蜀國三尺小兒都知道讀書,更何況我們這些人呢?”張溫接著問:“你既然博學,必知天文,天有盡頭嗎?”秦宓隨口答出一個“有”字。張溫問在什麼地方,秦宓說:“天在西方。《詩》中說‘乃眷西顧’,可知天的盡頭在西方。”張溫又問:“天有姓嗎?”秦宓回答說姓劉。張溫詢問原因,秦宓說:“天子姓劉,由此可以推知。”張溫說道:“太陽是從東邊升起的。”秦宓不等他說完,就接口說:“太陽雖然是從東邊升起的,到西邊必定落下。”張溫瞠目結舌,不敢再說。秦宓又步步逼問張溫,張溫無詞可答,急得汗流浹背,滿麵慚愧。多虧諸葛亮出麵調解,張溫才勉強飲了幾杯,告別離去。諸葛亮令鄧芝與他同行。
到達武昌後,鄧芝先請張溫稟報孫權,然後進見。孫權對鄧芝說:“兩國和好,若能同心協力消滅魏國,就可以將國家一分為二,分別治理,豈不是大快人心?”鄧芝直答道:“天上沒有兩個太陽,人間沒有兩個皇帝。如果消滅魏國,還不知天命所歸,那時吳、蜀二國勢均力敵,或許還會再次爭戰。天下必須要統一,才能太平。”孫權笑道:“你真是坦誠啊。”此後,吳、蜀二國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