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捕捉生意機會的秘訣:洞悉市場,把握商機(2)(2 / 3)

9個月後,他儲蓄到300港元,於是到一家機械廠去交按金,當起學徒來。3年期滿後,他由師兄帶入了鋁合金行業。

做這些行業的工人一般教育水平都不高,彭碩楠既懂英文,做事亦十分靈巧,因此幹得十分順手。然而彭碩楠誌不在此,他希望自己能創一番事業,1963年遂決定告別打工仔生涯,自立門戶。

當時彭碩楠的創業資本僅有1.2萬港元,公司人員包括自己在內隻有四個人。20世紀60年代香港的樓宇設計較為落後,一般的窗戶都是鐵窗,鋁窗並不流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鋁窗的安裝費用較為昂貴,在當時生活水平較低的香港不受歡迎,可是鐵窗很易生鏽,需要經常維修,但鋁窗卻是一勞永逸,長遠來說鋁窗是會較鐵窗更為劃算的。

創業初期非常艱苦,公司一切尚未成型,說是公司其實就是住家式工場,位於北角錦屏街舊樓,甚至連太太歐燕萍也要出來做幫手。那時候彭碩楠公司實力有限,隻能夠在觀塘區承接一些小型的工程。

1969年,彭碩楠才真正在灣仔開設一間小型工場,並稱之為“遠東鋁質工程公司”,承辦小規模之鋁窗窗框製造及裝配工程。

彭碩楠表示,他事業的成功主要得到三個機會。第一個機會就在1969至1970年期間,上環先施公司外牆的工程合約,這工程共分三期進行,需要約6。70萬港元的資金成本購買材料。這筆資金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彭碩楠自信有足夠的技術去做,但公司卻苦於沒有資金接下這宗工程。

幸而他得到範文照測師從中穿針引線,而且難得的是先施的負責人不但對他予以信任,還加以支持,先代支付工程的費用,其後才從合約上扣除。說到範文照測師,原來是當年國內極負盛名的名測師,南京中山陵就是出自他的設計,彭碩楠以前打工時認識了他;對於他的提攜扶持,彭碩楠至今依然永生難忘。

先施外牆裝修期間,一幢商廈的老板從旁靜觀了一個星期,覺得十分滿意,加上當時沒有人懂得玻璃牆的裝配技術,於是彭碩楠很容易地便接到第二宗大工程,這宗工程就是中環三和大廈的玻璃幕牆,這工程的規模較先施大廈為小,但利潤卻比較大,賺了3萬多港元;加上先施大廈工程的盈利約5萬港元,彭碩楠終於賺到自己第一個10萬港元。

20世紀70年代香港地產掀起狂潮,大量樓宇落成,“遠東鋁質”也就在這狂潮中得到茁壯成長。當時彭碩楠得到友人推薦,為李嘉誠的豪宅進行鋁窗安裝工程,因此得到李嘉誠的賞識,獲得發展事業的第二個機會,承接了頗多李嘉誠的工程合約,例如天星大廈、九龍中心、賽西湖等等。

1982年,香港地產因過分投機而崩潰,加上香港出現信任危機,物業市道一片蕭條景象,“遠東鋁質”亦無可避免地受到波及,生意一落千丈。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彭碩楠總是那麼的幸運,就在這時候再得到李嘉誠的推薦,北上大陸進行鋁窗裝配工程。由於國內開放經濟,大量興建高樓大廈,但卻缺乏先進的技術,因此彭碩楠能夠成功打進國內市場。北京“中國國際信托大廈”、“昆侖飯店”等的玻璃幕牆都是他的傑作。說起“昆侖飯店”,這飯店的采光棚為世界五大采光棚之一,北方冬季飄雪,下雪的時候采光棚會因積雪而下沉,溶雪後便會上升,這樣便可抵消積雪帶來的下聚力,而且不會漏水。彭碩楠在這方麵的專業技術使國內高官擊節讚賞,於是中信公司介紹“上海信托投資”在上海興建“聯誼大廈”時,便聘用“遠東鋁質”。

就是經過這樣的間接介紹,1983至1987年間,彭碩楠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和深圳等地接得30多項玻璃幕牆、鋁窗以及采光棚的工程,令該公司安然渡過香港的地產低潮。

1987年,彭碩楠事業中第三次機會出現了,金鍾太古商場第二期工程招標,這項工程在香港來說,是大工程之一(工程合約大概2億港元左右),然而整項工程所需的技術十分先進,香港一般公司均未能達到水準,這才是最考人的地方。當時香港僅有二間公司有資格投標,一間為外資公司,另一間就是“遠東鋁質”了。這一次招標,全世界共有11間公司競投,除“遠東鋁質”之外,其餘的均是世界性大集團,然而事實往往就是這樣的出人意料,這工程竟為“遠東鋁質”奪得!

其實金鍾太古商場第一期興建時,太古集團已邀請彭碩楠競投,但礙於當時公司規模仍小,彭碩楠為審慎起見,未敢貿然出標。

這一次雖然同樣麵對強大的競爭對手,但他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因此才奮勇出擊,結果一擊即中。當然其中亦得到不少人從中幫忙,他在美國的材料商曾就此事致信給太古集團負責人,極力保薦彭碩楠。彭碩楠亦知道自己公司在工程設計方麵較弱,故專程從美國聘請專家來港加以協助,結果整項工程順利完成。這項工程不但為“遠東鋁質”帶來利潤,而且亦令該公司掌握到更先進的技術,有利於該公司日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