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製定戰略方案時,一要做到各種方案詳盡性,要把各種可能的方案包攬無遺,二要做到互斥性,即所有不同的備選方案之間是互斥的。隻有這樣,才便於優選。
⑦比較的原則。必須多聽各方麵的意見。從不同意見中,對不同方案進行比較,然後做出選擇。這樣,決策的效率就高,決策失誤的機會就少。
⑧係統的原則。決策時必須有全局觀點,局部要服從全局,各項決策方案也必須互相配套,服從整體目標。
⑨政策原則。進行決策時,一定要認真分析法律、政策,以免與政策、法律相抵觸。
(3)決策的程序決策應按決策程序進行。整個決策的做出,一般經由分析階段、製定階段、評價優選階段。具體而言,一般需采取如下步驟。
①確定決策目標。目標是指預期要達到的目的,有了目標這個尺度,才能製定各種達到目標的方案。目標有“必須達到”和“希望達到”兩種。
②收集信息和預測。製定決策方案必須了解決策事件的未來發展和趨勢,這就需要收集和決策有關的內外部信息,進行分析和預測。一般而言,要分析評價環境的機會和風險,鑒別企業外部各種利益集團的實力和影響,分析評價企業的相對優勢、實力、弱點及特有能力。以便決定企業未來發展方向和水平。
③擬訂方案。根據調查研究,圍繞確定的目標可以擬訂各種方案可供選擇。
④評價選擇方案。選定方案,首先要對各個方案進行科學的評價,然後選取其一,或者綜合成一。選擇時要有全局觀點,從整體出發權衡利弊。
⑤決策的組織實施與控製。決策過程不能隻到“拍板”為止,還必須對決策的執行情況實行控製。因為通過決策,很可能暴露出事先考慮不到的問題,或者遇到客觀條件發生變化的情況。需要進行反饋決策,對原方案進行修正,以避免大的失誤。
(4)決策的評價標準與方法決策的方法,是企業戰略選擇的方法,對眾多可供選擇的戰略方案,一般都會麵臨兩個基本問題,一是決策選擇評價標準,二是決策選擇方法。
對於決策選擇的評價標準,一般來說包括以下幾個基本方麵。一是決策應具有清楚、明確的目標。二是決策應具有適應內外環境的性質。三是決策應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四是決策應具有內在統一性。五是決策應具有較大安全性。六是決策應具有恰當的時間連續性。
決策方法一般有兩大類,一是定性決策方法;二是定量輔助決策方法。
定性決策方法通常是指召集各方麵人員(包括領導專家、主要業務人員等),利用集體的智慧、經驗、能力,共同決策的方法。在決策過程中,經營者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以下兩種形式來組織決策。
①會議式(又稱麵對麵討論式)。這種形式就是通過會議討論,各抒己見,共同協商,最後形成統一決議,作為入選決策方案的方法。
這種方式的不利之處是易受權威人士的影響,往往出現權威意見就是正確意見的傾向。
②特爾菲式(又稱背靠背的專家意見法)。這種方法是通過確定決策課題,再從企業內外挑選專家,組成谘詢隊伍,然後讓專家各自獨立地設計出方案或設計谘詢表讓專家填寫的方式選定決策方案的方法。一般可根據較大比例專家的傾向,來確定最優方案。
定量輔助決策方法是指通過量化的一些指標來確定優選方案。例如定量輔助決策中的決策樹決策方法,就是通過圖解方式,將決策方案的相關因素分解開來,確定並逐項計算其發生的概率和期望值,並進行比較和優選。
(5)“頭兒”的決策素質決策活動是一項複雜的“政治行動”。雖然我們強調民主化的決策,但集中或者專製在決策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現代企業,一旦有了一個好的領頭人,那麼這個企業無疑將更有可能成功。企業的“頭兒”在決策中的作用不可忽視。當你作為“頭兒”時,你的決策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可能關係到企業的興衰成敗。
(6)決策誤區在製定企業的各項事業策略時,應注意避免踏入決策誤區。
①切忌麵麵俱到。當企業麵臨眾多機會時,不是有重點地選擇,而是不放棄任何機會將資源分散投入,樣樣都抓,結果什麼也抓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