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知識的腦袋瓜想事情就是不一樣。1987年,一心想讀大學的招寶以10分之差遺憾地與大學失之交臂。但他卻不甘沉淪,他要用自己的努力闖出一條致富路,他決心要改變家鄉的落後麵貌。1987年至1989年間,招寶先後嚐試著種植藥材、加工手飾、中藥醉魚、快速養豬、跑買賣,但都因缺乏信息和技術而失敗了。招寶並不甘心。
1990年的一天,招寶路過一家酒樓,看見酒家竟然以45元的高價從一個豬戶手中購進一隻山雞。這一個偶然,在招寶不經意間開啟了他靈感的開關,猶如打開了他的心靈之窗。招寶怦然心動:一隻死山雞就值45元,要是活山雞呢?如果山雞能夠飼養,豈不是一條致富之路?招寶為自己的這一設想振奮不已,回到家後,立刻將自己的想法說給在家休假的哥哥聽。聽了弟弟的話,天生具有企業家頭腦的藍招衍眼睛亮了,他深信點子可以使人夢想成真,智慧可以創造財富。他對招寶的大膽設想大加稱讚,大加鼓勵。招寶又感到有點不踏實,說:“哥,雖說養山雞可能市場很大,但咱這兒從來沒聽說有人養過,能行嗎?”招衍說:“要想擺脫貧困,要想發家致富,就得有獨到的眼光,就得另辟蹊徑。咱們就是要敢想人之未想,敢做人之未做,就是要做第一家飼養山雞的人!”是夜,兄弟倆徹夜長談。
第二天,兄弟倆瞞著父親,偷偷地把家裏的兩隻大肥豬賣了,招衍又出麵借了點錢,湊足2000元,招寶帶著悄悄地出遠門了。
半個月之後,招寶返家了,2000元分文沒剩,帶回來的僅是10個山雞蛋。一輩子廝守在窮山村的老父親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氣得捶胸頓足,指著招寶罵:“你個不成才的東西,兩千塊錢能辦多少事啊!就換回這幾個蛋?……”足足兩天,父親隻抽煙,不吃飯。
這樁事在封閉的藍屋村像是炸響了一顆炸彈,全村沸沸揚揚,議論紛紛,人們的指責、非難像山風急雨般地襲來,招寶一時成了全村人的笑柄,被村民們叫做“異想天開的傻瓜”。這時候,隻有哥哥藍招衍堅定地站在招寶一邊,他對招寶說:“弟,別怕,把眼光放長遠,看看外麵的世界,哪個成功人士不是從異想天開走向成功的?哪個致富之人不是開著頂風船過來的?我們一定要幹出個樣來!”
藍氏兄弟頂住全村人的嘲笑,下定決心,破釜沉舟,一定要走養殖山雞的致富之路。
招寶先試著讓家裏的母雞來進行孵化,但因村裏傳雞瘟,家雞先後死了兩隻。他又想到用溫水來孵化。可這水溫不好掌握,溫度高了怕燙壞雞蛋,溫度低了又孵不出來。這十顆小小的蛋對於招寶來說比什麼都珍貴,似乎怎樣孵化都不太妥當,都使他不放心,最後,他幹脆把蛋揣進了懷中,自己親自來!一天、兩天,招寶的全部精神都集中到了懷中的10個雞蛋上,那是他的希冀。24天過去了,招寶的懷中真的飛出了七隻小精靈!巨大的喜悅籠罩著招寶,他把它們放在床頭,左看右看看不夠!
自此之後,招寶像母親哺育嬰兒一樣地悉心喂養照料著這七個小生命。小山雞稍大一點之後,招寶把家裏那個低矮破舊的豬窩清理幹淨,它們就在豬窩裏一天天地長大了。活潑的小山雞一點兒都不挑食,菜葉、鬆針、青草,什麼都吃,比喂養家雞還省料,生命力極強,後來村裏又發生過三次雞瘟,家雞幾乎都死光了,惟獨山雞安然無恙。幾個月後,山雞開始下蛋了!
當招寶捧起第一顆山雞蛋時,高興得快要發瘋了。他一口氣跑到鎮衛生院,對著哥哥大叫:
“哥,下蛋啦!下蛋啦!”招衍眼裏閃動著灼灼的亮光,興奮的心情絲毫不亞於招寶。初步的成功更堅定了兄弟倆的決心。他們商量之後,克服重重困難,又集資近萬元,引進了第一批山雞種苗。
當年秋天,一位來自龍岩市的老板從藍氏兄弟手中以60元/隻的價格買走了50多隻山雞。這是招衍招寶經營山雞養殖後的第一筆收益。掂著手中這沉甸甸的3000元錢,兄弟倆激動的心情難以形容,珍禽市場的美好前景此時已化作有形的東西呈現在他們眼前。擺脫貧困不再是夢,他們相信,隻要傾注心血,珍禽養殖的事業就一定能發展起來。
1990年底,藍氏兄弟將養殖場的麵積擴大到200平方米,他們養殖的山雞已達1000多隻。
(2)向新的目標進擊藍氏兄弟的“異想天開”變成了現實,藍屋村的人們不得不信服了。他們的態度徹底轉變,由嘲諷到佩服,由佩服到讚揚,招衍招寶飼養山雞致富的事跡便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遍了十裏八鄉。1992年10月,他們的事跡上了《閩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