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我們身邊的成功故事:創業成功的典型案例(4)(3 / 3)

回到家裏,劉香麗像著了魔似的,在家裏翻箱倒櫃,整理出舊糧票、舊布票、毛澤東像章、古錢幣,連女兒小時候的尿布她都翻出來,說可以當藏品。逗得丈夫哈哈大笑,說:“家裏能有什麼,要收藏得走出去廣泛搜集。”劉香麗眼前一亮,說道:何不開間古玩店,試一試。丈夫見她當真起來,就說:“好吧,你打聽一下,開這樣的店得什麼手續,能不能開。再者,你明天可以回鄉下去一次,咱媽手上可能有很多古玩,名人字畫之類的。”真的!劉香麗高興地打了丈夫一拳:“你們家怎麼會有這東西?”丈夫笑著說:“不懂了吧,實話告訴你,我可是名門之後,我爺爺是清朝末代的舉人,家裏古董字畫多的是,母親在文革期間偷著把許多古玩埋在地下。前段時間說要把東西交給我,我想也沒用,就沒急著去,剛好你用得著,回去一來看看咱媽,二來把東西帶來。”

劉香麗回到鄉下,收獲不小。家中原來藏有許多古董,婆婆給她講了許多關於收藏的事,並教她怎樣鑒別真假字畫、古玩等,半個月時間就像上了十年學一樣,劉香麗大長了見識。

回到城裏,她首先找到了郵局門前擺地攤的尚老伯,並拿了一幅字畫,讓他鑒別。尚老伯是個行家,一看就知字畫是真跡,並告訴鑒別字畫的三要素:先看落款,看一下用筆的起始程序,輕重緩急,當時作者的情緒等;二看印章使用的時期及印章由誰刻的;三看整體內容,作品的神韻、風格,以及作品的年代。包括用墨、用色、用筆、構圖、用紙等。已經小有經驗的劉香麗聽後,更堅定了要在古董業闖蕩一番的信心。

(3)在成敗中磨煉,苦幹成富姐在尚有法老人的大力協助下,劉香麗的“生寶齋”開業了。這是永濟市第一家集書畫收藏,古字畫修複,字畫裝裱,古玩買賣,奇石購銷,郵品寄賣於一身的店鋪。身著高雅的淺綠色西裝的劉香麗光彩照人,微笑著迎接著南來北往的顧客。她聘請了尚有法老先生坐堂對過往字畫、古玩的鑒定和估價。尚有法老人的書法在北京、天津一帶很有名氣,歸鄉後,很少在外亮筆,所以本地知人甚少,老人親自為劉香麗寫了一幅中堂為生寶齋增色添香。

1998年春,北京的一位副部長來此視察,在車上看見“生寶齋”這個小店,忙叫停車。此人也愛好書畫古玩之類,信步來到店裏,發現尚老先生寫的中堂,連說,好,功底深,筆法妙,字質神。一看才知是當年名顯京津的尚老先生真跡,忙求幾幅字墨。此後,店聲大揚,當地政府官員,社會名流有事無事都來店內求得尚老先生的真跡。劉香麗得老人真傳,裝裱水平也顯一流。倆人配合默契,一個字,一個裱,可稱一絕。

去年夏季,尚老先生進京會友。劉香麗接了一筆生意,從南方來的客戶裝裱幾幅古字畫。她一時性急就全套接手,因對方用紙太差,使她裝裱中出現差錯,為了聲譽,如數賠了對方的損失。當尚老先生回鄉後,才知這是收藏業中的騙術,劉香麗懊悔不已。這以後,劉香麗更加用心鑽研古董藝術,鑒賞能力日趨成熟。

又有一次,一個顧客寄賣一隻銅鏡,她小心地查找圖鑒,進行鑒定,在一細微處,發現了破綻,騙子見無機可乘,灰溜溜地走了。

經過時間的洗禮,劉香麗成功了。生意越做越紅火,她還招收了五名下崗姐妹,來店裏工作,並資助了一名困難女童上學。1998年,她被授予省“三八紅旗手”的稱號。並當選為地市兩級人大代表、青聯常委、市收藏協會主席。昔日一個下崗的紡織女工,經過艱苦地拚搏,如今已成為名聲響遍秦晉豫三省收藏界的商界精英。

四、巧奪天工:依靠科技創出新天地

科技不分尊卑也不講階級,它是所有創業者把理想轉化為現實的動力。在市場競爭激烈的現代商業社會中,科學的企業管理和產品的技術創新永遠是企業永葆青春活力的兩大重要因素。

1.一個農民靠科技發家的傳奇故事

作為浙江蕭山寧圍農村的普通農家子弟,42歲的徐冠巨至今也忘不了1987年的那個春天,為了解一個技術秘密,他花2000元才問清了一勺鹽的構成情況。也正是從那一勺鹽開始,他懂得了一個道理:農民隻有靠科技才能闖出一條致富路來。10年後的今天,一家總資產達數億元的化工企業集團在這位地地道道的農民手上辦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