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場病逼出一個廠傳化集團是以徐冠巨的父親徐傳化名字命名的。與中國千千萬萬淳樸的農家一樣,徐傳化一家祖祖輩輩與土地打交道,過慣了緊日子。徐家雖說不富足,但由於勤儉持家,過得一天天好起來了。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降臨到兒子徐冠巨身上,幾乎徹底摧毀了這戶儉樸的農家。1985年冬天,正在鄉鎮企業上班的徐冠巨得了一種叫“溶血性貧血”的疾病,平時健壯如牛的他一下子變得氣息奄奄,被迫回到家中。這戶普通農家辛辛苦苦積攢的2萬元血汗錢不久化為烏有,可徐冠巨的病情依然不見好轉。家裏的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心急如焚的徐傳化在一位老夥伴的指點下,把賣磷肥渣的2000元作為惟一的本錢,從外地請來一位高效液體皂的師傅。這位師傅隻是開出一張清單,要他們準備好
然後偶爾光顧一下,左倒右擺地折騰之後,一桶又濃又清的液體皂就出來了。徐傳化和兒子徐冠巨就趕緊把液體皂裝上三輪車,到四周鄉村叫賣。當時的液體皂還是緊銷貨,一桶液體皂有五六元賺頭。
持續半個月後,徐冠巨把師傅的操作工序一一默記於心,夜深人靜時,他獨自挑燈夜戰。不幾天功夫,液體皂試驗出來了,洗滌效果也不錯,可看上去清湯寡水,一點也不稠。“這能算液體皂嗎?”徐冠巨自己也犯了嘀咕。沒幾天,師傅又上門了。徐冠巨在一旁看得真切。
一切過程他都對上了,可臨出成品的那一刻,隻見師傅從口袋裏掏出一包約有一勺量的白色晶體粉末抖了進去……頃刻間,液體皂變得又濃又稠。“這勺白粉是什麼呢?”徐冠巨問師傅。師傅隻說兩個字:“保密。”
趁著購買原料和治病的當口,徐冠巨和父親跑南京、走上海,到處打聽這勺白粉是啥東西。
直到有一天,杭州一位技術員提出拿2000元來“解密”後,他才知道這不過是一勺普普通通的鹽。而這一代價更使徐冠巨深深懂得,科技的力量是巨大的,農民要改變命運,一定要掌握科技。他要奮鬥,他認定:必定有大事情等著自己去做!
然而,奮鬥談何容易!虛弱的身體,簡陋的設備,沉重的家庭負擔……一切像大山一樣壓在徐冠巨身上。但是他沒有退縮,沒有消沉,而是沉住氣繼續幹下去。一年多的拚搏,徐冠巨終於在幾位被他精神所感動的專家指導下,叩開了有機化學的大門。1988年,他一連研製出10個新品種,辦起了像樣的家庭化工廠,當年創下15萬元利稅,不僅還清了債務,還蓋起了廠房。1990年4月起,他全力攻國內紡織品去油難關,經過上千次試驗後,終於開發出特效去油液。這種被命名為“901特效去油靈”的科研新產品,不僅獲得了國際博覽會金獎,還使企業在1991年投產的一年裏獲利近百萬。傳化公司從此在鄉土間崛起。
(2)道出一條用人“真經”
應該說,傳化集團的起步和發展並不早,但後勁十足,在短短幾年裏迅速趕超了許多發展早的企業,成為浙江私營企業名副其實的領頭雁,其中確有不少“真經”。
作為一家私營企業,傳化集團卻看不出多少“家天下”的味道。公司的500多名員工中,有25%擁有大專以上專業技術學曆,稱得上人才濟濟。公司向全國招收的近百名大學畢業生已有20多人統攬了集團的中上層領導崗位。相形之下,徐冠巨一家除了父子三人負責日常管理外,其它親屬大多在公司基層工作。年過60的徐傳化幾乎天天在外麵跑供銷,年年是傳化公司的優秀銷售員;老伴還在種著承包田,每年養幾十頭豬。身為集團總裁的徐冠巨告訴記者,打破家族化的桎梏,走向社會化的新末地,是傳化公司發生巨變的“核能”。
徐冠巨認為,私營企業的發展,如果僅僅停留在家庭內部的小圈子裏,企業就不可能有生存力和競爭力。傳化公司要發展,必須拋棄“近親繁殖”,把企業辦成“廣納社會精英、廣泛參與競爭”的社會化企業。從80年代末開始,傳化公司鑄成了一整套既保留私營企業運轉靈活、產權清晰的特點,又激發職工的主人翁精神、任人惟賢的嶄新機製。用徐冠巨的話業說,就是“用人社會化,管理民主化,分配透明化”。正是靠了這一機製,傳化公司在9年時間裏從一家家庭作坊蛻變為一個現代化高科技科技集團,與美國、日本等國家的5家化工公司開展了技術合作,還在遼寧、廣東等地開設了企業。日本的某家公司是國際上著名的化工助劑生產企業,這家公司在中國幾經考察,最後選定了傳化集團作為合作夥伴,其理由就是傳化集團的科技與市場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私營企業強調主人翁意識,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在傳化集團,人們看到無論是普通工人,還是專家教授,對公司的感情相當深。徐冠巨認為,傳化公司裏沒有親疏之分,更無內外之別,惟一的尺度就是貢獻大小。他明確表示,自己辦企業如果是為了賺錢,早可以坐享其成,根本不用再創業了。“正是為了幹一番事業,才需要不斷奮鬥、不斷創業。”建立事業共同體,是傳化集團凝聚力之所在。集團的20多名中上層幹部原來都是應招進廠的大學生,他們和其它大學生一樣,一進企業全部在一線當工人。後來由於成績突出,公司就陸續把他們提拔了上來。公司還專門設有學術委員會,重獎發明創造和合理化建議。傳化集團求賢若渴,專門投資數百萬元建造了人才樓。有不少大學生是在已經拿到進大城市、大單位的“綠卡”後重新選擇傳化集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