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是何恩培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他考上了華中理工大學,選擇了固體電子學專業。讀到四年級的時候,辦實業的理想如一粒種子植入他的內心。1992年大學畢業後,他被保送上了該校的研究生。讀研期間,創業的衝動再次使他夜不能寐,於是他與幾個同學承包了一家公司,自己開發軟件,自己銷售。隨著營業額的上升,他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也嚐到了些許甜頭。小試牛刀更堅定了他未來創業的信心。
畢業後,他來到珠海一家經營集成電路的台資公司從事技術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上司發現他做管理或許比做技術更適合,於是他被推上了管理層,從此便與管理結下不解之緣。一開始,他從一個小主管做起,一直做到上麵隻剩下一位老總的時候,才發現得換換環境,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開創一種新的生活,不然自己就很難有大發展。
1997年9月,這是他的又一次人生轉折點。這時的他,年薪十萬,有車有房,專業對口,的確是春風得意。作為一個打工仔,這一切是很不錯的,但這也就到頭了。他還沒到30歲,還不想這麼早就過養老的日子,一個消磨鬥誌的職位是不值得的留戀的。經過一番內心鬥爭,最後一咬牙,他單槍匹馬上了北京。
(2)創業經曆初到北京,他又麵臨著重新開始的現實。憑著工作經驗,他被一家做多媒體教學軟件的公司聘為副總。一年後,他基本摸清了北京的軟件市場,給別人幹不如自己幹的念頭如一隻有力的手腕再次在心靈揮動。恰好此時,他幸運地碰上了五個極有才華的年輕人,由於經曆和想法基本相似,幾個人一拍即合,各自湊了三萬塊錢,注冊了一家軟件公司,“銘泰科技”就這樣悄悄地誕生了。
創業初期,公司設在中關村一間十四平方米大的地下室裏,條件非常艱苦。當時惟一的念頭是在紛繁的軟件市場中如何站穩腳跟。一切從零開始,迫使他們事無巨細地參與每一個環節,每件事都得卷起衣袖去做,每天起早摸黑幹活,腦子裏沒有節假日。他們開發的第一個產品是股票資料軟件,產品出來不久就失敗了。做這個產品之初,幾個人就形成了共識,雖然此產品前景一般,但必須要有一個產品來維持與鍛煉隊伍,否則隊伍就會解散。有了第一個產品失敗的教訓,他們很快就探索出東方快車翻譯軟件。
當時的中國軟件業,可說是教育軟件的天下,可是他們沒有跟風,而是選擇了占少數比例的工具軟件領域。教育軟件是個勞動力密集型的產品,技術含量不高,一大堆人來做,難以形成超越和突起;而工具軟件則不同,那是智力密集型產品,幾個人就可以幹出一番成績。工具軟件中,他們又選出了翻譯軟件。在1997年以前,國內知名的翻譯軟件有四五家,其中即是漢化專家是翹楚。何恩培發現翻譯軟件中有兩個共有的缺點:一是漢化水平停滯不前,一是翻譯出的東西可讀性不高;而且漢化專家一家獨占鼇頭的現象不合理,也不可能長久。這正是搶占市場的好時機。於是,他帶著幾個人,用十幾萬的資產開始了東方快車的研製。
同樣,第二個產品也麵臨著如何打開市場的問題。1997年12月26日,東方快車正式發行。一個用戶不知道的新軟件要和人們熟知的即時漢化專家對陣,難度是極大的。何恩培用主要媒體——電腦報,開主要渠道——連邦軟件,占據主要地區——北京,踢出了頭三腳。資金頓時捉襟見肘,他們幾乎陷入了絕境,連續兩個月一套軟件都沒賣出去,資金短缺,眼看帳上餘款一天比一天少,大夥心裏著急,甚至有些動搖。他一看這樣下去非趴下不可,於是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討論、相互鼓勁。在他看來,與困難做鬥爭其實是跟自己較量,他們的內心一直有兩隻手腕在扳鬥,當信心之手壓倒怯懦之手時,成功就會走來。最後心靈的手腕幫助他們扳倒了難關,東方快車開始暢銷全國,到了1998年4月份,東方快車的月銷量達到了6000份,在當月的軟件銷售排行榜位列第一,超過了即時漢化專家。東方快車在推向市場的過程中,有一件事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家被他們趕出市場的競爭對手,曾公開登報讓用戶購買我們的產品,這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隨著東方快車在軟件市場的崛起,公司也迎來了快速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