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團隊的領導者,銷售經理在進行團隊講話時,一定要鏗鏘有力,要有氣勢,將自己最佳的狀態展現出來,適當運用生理語言,使聽眾折服。
(2)對事不對人
銷售經理在與下屬談話時,要注意對事不對人。這句話許多領導者都明白,但是能做到的沒有幾個人。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有一天,公司的副總在經過走廊的時候,發現地板有點髒,於是他就把負責打掃衛生的保潔員叫了過來。
“這地板怎麼這麼髒啊,你怎麼沒有打掃一下?”這位副總略帶不滿地說。
保潔員一聽就急了,連忙解釋:“不是的,我掃過了,剛打掃的。”
這位副總一聽她這樣解釋,又問:“已經掃過了,那地怎麼還這麼髒啊?”
保潔員一臉委屈,堅持自己已經掃過了,認為副總是在雞蛋裏挑骨頭;而副總卻仍然認為地很髒,保潔員態度也不好。於是副總和保潔員就這個問題爭論了很久。
這位副總就是典型的“既針對事,又針對人”。
如果副總一開始直接指出地很髒,這就叫“就事論事”,沒有涉及人格。但是他問保潔員“怎麼沒有打掃一下”,實際上就是對別人的工作態度產生了懷疑,就是對人格的一種質疑。
保潔員在解釋自己已掃過之後,副總的應對使得矛盾更深,“已經掃過了,那地怎麼還這麼髒啊?”這句話有三重意思:第一,你怎麼可以質疑領導的話;第二,你膽敢跟我狡辯;第三,你不誠實。
其實保潔員隻是為自己的工作態度進行辯護,但是後來矛盾加深,完全是由於副總的表達有偏差。如果一開始,副總對保潔員說:“地還有點髒,你再掃一下吧!”這樣一來,不管保潔員有沒有掃過地,她都會聽從指示,也就不會再發生後來的爭論。
其實生活中很多的爭吵,都是源於雞毛蒜皮的小事。 並且爭吵一開始針對的是事情,而後容易轉變為針對人。
許多夫妻會產生矛盾,也是因為其中一方將錯誤歸咎到人的身上,沒有針對事情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丈夫由於要處理一個加急文件,下班回家晚了,妻子一看到他進門,就說:“你做事就是這樣磨磨蹭蹭,等你半天了。”丈夫聽到這樣的話,肯定會不高興,這樣夫妻兩人就可能會發生爭吵。
所以說,針對人的批評往往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
大家正在開早會,某個部門的員工遲到了,匆匆忙忙從大門進來。這時候領導說了一句:“小劉啊,你整天遲到,怎麼那麼懶啊?”聽到這種批評,如果這個員工很老實,那麼就會乖乖認錯,如果是很有個性的員工,可能就會回答:“我怎麼了?不就遲到四次嘛!”這樣就可能引發雙方的矛盾。領導如果換一種表達方式,“小劉啊,這是你第幾次遲到了?以後多注意啊!”那麼員工肯定會不好意思,會態度誠懇,承認錯誤:“對不起,經理,我以後會注意的。”
所以說,批評要“對事不對人”,並且最好不要當眾批評一個員工,要注意不要讓其自尊心受損。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自我價值和重要感是人人都需要的,所以員工往往很在乎自我尊嚴,領導者在工作中要注意這一點。
如果對方做錯了,那就針對這個事情來進行討論,地板髒了就談論地板,遲到了就按規定扣分。總而言之,領導者批評員工要有技巧,與員工溝通要注意自身的表達,就事論事,切記批評不要涉及人格。
(3)不要給下屬講官話、空話、套話
在談話交流時,銷售經理不要總是給員工講官話、空話、套話,這些僵化的語言很難帶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銷售經理要經常和員工談心裏話,要學會談心,更要學會交心。隻有雙方交心之後,雙方才能相互理解,這樣才可以獲得成功。
如果一個銷售經理經常跟員工講官話、空話、套話,那麼很有可能引起大家內心的反感。這樣一來,團隊間肯定會有隔閡,不容易產生凝聚力與向心力,團隊協作也會出現問題,最終會導致團隊效率降低,公司業績下降。
從前有一個將軍帶兵打仗,那場戰爭拖了很久,大家都已經被拖得筋疲力盡。
有一天,將軍在帳篷裏麵思考作戰方案的時候,聽到外麵有一個聲音,他仔細一聽,原來是一個士兵在咒罵:“真晦氣,這戰爭到底什麼時候結束!天天待在這鬼地方,我受夠了!”將軍一聽,可不能讓這種思想蔓延開來,否則對於整個隊伍是一個重大的打擊。於是他走出帳篷,將士兵叫了過來。
“來,和我去走走。”將軍叫上那個士兵。
他們就開始在營地周圍散步,將軍一邊走一邊和士兵聊天,“我都年過半百了,還要出來帶兵打仗,家中的孫兒出生了,我都還沒見過他……唉!”將軍開始和士兵聊起家裏的事情,把他的不滿一股腦兒發泄了出來。士兵一聽,頓時覺得同病相憐,認為將軍能夠理解自己,於是放鬆了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