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3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宣傳唯物主義思想、批判唯心主義思想的指示》。指示指出開展對唯心主義思想的批判,是在學術界中,在黨內外知識分子中宣傳唯物主義的有效方法,是推動學術討論和科學進步的有效方法,是促進各個學術領域中馬克思主義新生力量成長的有效方法,是培養、組織理論工作隊伍的有效方法。
1954年12月初,中國科學院和作協主席團決定聯合召開批判胡適思想的討論會,並成立“胡適思想批判討論工作委員會”。隨後,胡適思想批判全麵展開。各高等學校舉行各種討論會、座談會和批判會;各省、市級以上的報紙和學術刊物發表了幾百篇批判文章。1955年由三聯書店出版的《胡適思想批判論文彙編》共八冊,收入150多篇文章,計200多萬字。批判的內容,涉及胡適的政治活動、政治思想和他在哲學、文學、史學、教育學、考據學等各個學術領域的觀點。批判者認為,胡適用實用主義對抗辯證唯物主義,用唯心史觀對抗唯物史觀,用改良主義對抗社會革命論,他的全部思想的哲學基礎是主觀唯心主義。
毛澤東號召發起的這場對“胡適派資產階級唯心論的批判”,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五四以後30年間胡適思想在中國學術界特別在高級知識分子中有很深的影響,在建國之初的政治學習、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中,胡適的資產階級唯心思想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批判。1954年11月,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在同《光明日報》記者的談話中指出:“胡適的資產階級唯心論學術觀點在中國學術界是根深蒂固的,在不少的一部分高等知識分子中還有著很大的潛在勢力。我們在政治上已宣布胡適為戰犯,但在某些人的心目中胡適還是學術界的‘孔子’。這個‘孔子’我們還沒有把他打倒,甚至可以說我們還很少去碰他。”哲學界、史學界、文學界的許多專家學者也都認為,胡適思想的影響,不僅在古典文學研究中,而且在社會科學的全部領域中,都還嚴重存在著。這些舊的思想影響對於社會主義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對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起了阻礙作用。所以,這次批判,不僅使很多人開始懂得什麼是唯物辯證法,什麼是唯心論和形而上學,開始同胡適思想劃清界限;而且在意識形態領域為建設新中國清掃了基地。
運用“樹立靶子,以破促立”,要把“靶子”找準,一定要把真正錯誤的人和事當“靶子”,而不能把正確的東西當作批判的“靶子”。如果找錯了“靶子”,把正確的東西當作錯誤去批,去鬥,則會越批越出錯,越鬥越糟糕。另外,對於作為“靶子”的人要作寬大處理。隻能徹底批駁其錯誤思想,而不能抓住思想問題,對其在政治上、組織上進行殘酷鬥爭,無情打擊,乃至肉體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