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明察秋毫”是一種認識事物的方法。它要求我們在認識事物時,從細微處著眼,對事物進行仔細地觀察,以敏銳的目光,抓住細小的但至關重要的特征或跡象,從而洞察到事物的本質,正確地認識事物。
事物的發展,在開始時總會顯露出一定的跡象或苗頭。如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智者善於抓住這樣的蛛絲馬跡,由小知大,見微知著,對事物的本質和發展方向作出合乎實際的判斷,從而為早作安排、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打下基礎。
作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毛澤東高瞻遠矚,視野宏闊,同時又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能夠於細小處見大端,把常人容易忽略的細節置於顯微鏡下看清楚,看明白,迅速弄清事物的真相,抓住事物的本質,果斷地作出處理。
毛澤東以明察秋毫的敏銳目光識破了奸人的陰謀詭計。
毛澤東覺察到高崗、饒漱石之間有一個反黨聯盟,一是根據鄧小平、陳雲等同誌反映的情況,二是根據自己的觀察。饒的問題被揭露以後,高崗兩次找毛澤東要求保護饒,高崗問題被揭露後,饒也為高申“冤”。這種一來一往的表演,使毛澤東感到中間有鬼。他曾風趣地說:“高崗說饒漱石現在不得了了,要我來解圍。我說,你為什麼代表饒漱石說話?我在北京,饒漱石也在北京,他為什麼要你代表,不直接找我呢?在西藏還可以打電報嘛,就在北京嘛,他有腳嘛。第二次是在揭露高崗的前一天,高崗還表示要保護饒漱石。”毛澤東見微知著,明察秋毫,高饒不正常活動的一舉一動都引起了毛澤東的警覺。
毛澤東晚年識破林彪、林立果的謀殺陰謀也帶有傳奇色彩。
1970年8月,林彪集團的幹將們在廬山會議(九屆二中全會)上發難,企圖製造混亂,搶班奪權。當時毛澤東發表了《我的一點意見》,批判了陳伯達,同時責令黃、吳、葉、李、邱檢查。黃、吳、葉、李、邱迫於形勢,假意檢查,妄圖蒙混過關,其實毫無悔改之意。那麼,毛澤東後來又是如何覺察到他們是在搞兩麵派活動呢?這裏有一個小小的插曲。1970年11月,原在外交部工作的熊向暉突然被任命為解放軍總參謀部某部副部長。1971年7月9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熊向暉也參加了與基辛格的會談。當天晚上,毛澤東要周恩來和熊向暉到他那裏彙報會談情況。當周恩來剛準備談會談情況時,毛澤東擺擺手說:“那個不忙。”他轉而向熊向暉問起總參批陳整風小結會的情況,對黃永勝、吳法憲發言的內容問得非常細,熊向暉一一作了回答。毛澤東臉上的笑意消失了,他意味深長地問:“你嗅出點什麼沒有?”由於熊對廬山會議的整個背景不清楚,黃、吳當時又是炙手可熱的人物,所以熊確實沒有嗅出什麼。毛澤東又問起5個人的檢查是否已發給總參,總理回答已發了,但熊作為副部長卻沒有見到。毛澤東沉思片刻,突然下結論:他們的檢討是假的。廬山一事還沒有完,還根本沒有解決。這個當中有“鬼”。他們還有後台。
這場“題外話”竟談了近一個小時,毛澤東明察秋毫,一下子就識破了事情的真相。從而作好了對“鬼”的心理防備。
粉碎林彪的反革命政變之後,熊向暉見到毛澤東時,毛澤東幽默地說:“你什麼也沒嗅出來,是不是傷風感冒了?”
毛澤東明察秋毫的眼光和智慧應用在外交方麵,取得了對外交形勢的正確判斷。1967年10月號美國《外交季刊》上發表了尼克鬆的一篇重要文章,叫做《越戰之後的亞洲》。這位當時正在準備競選美國總統的人在文中耐人尋味地寫道:“從長遠來看,我們簡直經不起永遠讓中國留在國際大家庭之外,來助長它的狂熱,增進它的仇恨,威脅它的鄰國。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十億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憤怒的孤立狀態之中。”尼克鬆在文中雖然仍承襲當時的陳詞濫調,把中國說成是非共產黨國家的“威脅”,但他看到了打破對中國封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是一個微妙的信號,被毛澤東敏銳也捕捉到了。他看了這篇文章後認為,如果尼克鬆上台,美國有可能要改變對華政策,並告訴周恩來等人閱讀了這篇文章。後來事實證明了毛澤東預見的正確性。
見微知著,明察秋毫,對領導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隻有這樣,才能對問題看得細,看得準,並進而看得深,看得遠;才能保證準確地判斷形勢,正確地作出決策,明智地識人、選人、用人,有效地識破和防止奸人小人的陰謀詭計與破壞活動。
“明察秋毫”時,不要忘記要“見微知著”。因此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什麼細節都去仔細考察,而是要有目的、有意識、有選擇、有重點地對那些能夠反應事物真相、本質和發展規律的細節進行明察,以達到由小知大,見微知著,抓住本質,把握規律,捕捉先機,贏得勝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