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幹部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曆史知識。對於這一點,毛澤東非常重視。在《改造我們的學習》這篇演講中,毛澤東鄭重地向全黨提出了學習和研究中國曆史的任務。
曆史是現實的淵源,現實是曆史的繼續,未來又是曆史和現實的歸宿。所以,曆史、現實、未來是前後貫通,緊密相連,不可割裂的。我們學習和研究曆史的目的,就是為了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用以指導今天的實踐,為現實服務。一些在過去起作用的規律,在今天仍然發揮著影響和作用。因此,通過研究曆史,我們就可以認識和把握這些規律,就可以減少行動的盲目性,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曆史是現實的一麵鏡子,在很多情況下,現實就是曆史情境的再現。曆史人物或成或敗的經驗教訓為我們今天的活動提供了寶貴的鑒戒,使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更清醒、更深刻,使我們的行動更自覺更正確,更少走彎路,更少犯錯誤。
毛澤東不但對現實有透徹的認識,而且對曆史的認識也是深刻、獨到、全麵的。讀書是他學習曆史的主要方法。他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曆史書。一部武英殿本《二十四史》,3200多卷,洋洋4000萬言,他通讀了一遍,重點史冊、篇章,讀了三四遍。他強調,研究中國曆史:“必須紮紮實實把《二十四史》學好。”毛澤東做到把學習曆史和了解現實情況結合起來。他站在曆史的基礎上來看現實,目光更宏大、更深遠;站在現實的角度來看曆史,見解更新穎、更獨特。在毛澤東那裏,曆史和現實真正達到了融會貫通,水乳交融的境界。
毛澤東讀史,除自身的興趣使然之外,更重要的是為現實計。他強調活讀《二十四史》,從曆史的後院走到現實的前院,借史喻今,借史明理。在他看來,讀史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為了加深對現實情況的了解,為解決現實問題服務。除了二十四史之外,毛澤東還喜歡看地方誌,認為地方誌中有很多好東西,讀地方誌是了解地方情況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1958年3月,毛澤東到成都召開中央工作會議,在這個蜀漢古都借覽《四川省誌》、《蜀本紀》、《華陽國誌》等地方誌書來看。
在對現實情況充分了解,透徹分析的基礎上,豐富的曆史知識成為毛澤東的一張“王牌”。他在領導工作中對這張“王牌”的嫻熟運用,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產生了令人驚歎的效果,形成了他獨特的管理風格。
毛澤東善於運用曆史知識作借鑒,避免自己在決策中出錯。他讀史時,總結項羽有三誤,其中之一就是楚漢訂立了鴻溝協定,項羽認真了,解除戒備了,而劉邦卻不以為然,不久違反協定,東進攻楚。1949年,國民黨蔣介石打出“和談”的旗號,企圖先“劃江而治”,贏得喘息的時機,再卷土重來。毛澤東識破了蔣的詭計,要求“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命令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追殲國民黨殘餘軍隊,為徹底埋葬蔣家王朝而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