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成功的領導者,必須要有全局觀念。要胸懷全局,顧及到方方麵麵,而不能抓住一個問題,而把其它的問題統統撇在一邊。幹工作,作決策要做到全麵規劃,而不能顧此失彼,手忙腳亂,東奔西走,窮於應付。既要做到全麵規劃,對具體工作又要巧作安排,要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使用力量,分不清中心和重點。
“全麵規劃,巧作安排”好比下棋。落一顆子之前,要從整個棋局的態勢來考慮問題,要想一想這顆子落下之後,對整個局勢有何影響,第二步、第三步……又怎麼下。又比如指揮作戰。毛澤東是戰略戰術的大師。他認為,初戰的計劃必須是全戰役計劃的有機序幕。在打第一仗之先,必須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及最後一仗大體上如何打法。這是戰役眼光。更進一步,還要有戰略眼光:處於此一戰略階段時,要想到彼一戰略階段的文章,而且應該盡可能地計算到往後許多階段,由此確定貫徹全戰略階段乃至幾個戰略階段的、大體想通了的、一個長時期的方針。沒有這種計算,束縛於眼前的利害,就是失敗之道。所以,領導要有戰略眼光。作決策時,要體現全局性和長期性,要照顧到各個方麵和各個階段及其相互聯結。切忌“一葉障目,不見森林”,隻顧眼前,不顧今後。
新中國成立時,黨中央和毛澤東決定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完成恢複國民經濟的任務,為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作好準備。所以,這時確定的中心工作是進行民主改革和恢複國民經濟。
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當我們需要和平的國際國內環境,一心一意從事建設和改革時,美帝國主義卻在朝鮮發動了侵略戰爭,並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中國的國外安全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為保家衛國,毛澤東決定進行抗美援朝戰爭。
於是,我們的主要工作由兩項變成了三項,即戰爭、建設、民主改革。那麼是隻抓一項,放棄兩項,或抓兩項,放棄一項;或三項同時抓呢?在這個問題上,當時有一些不同的意見。
朝鮮戰爭爆發後,曾任美國副總統的華萊士以其現有農場主的身份,寫信給毛澤東說:“如果新中國在學會製造卡車和拖拉機之前,先學會了製造坦克,這將是一個世界悲劇。”華萊士的目的是希望中國不要出兵朝鮮。他的話暗含的意思是,中國要麼先集中力量搞建設,“製造卡車和拖拉機”,要麼為了戰爭,而一心學會造坦克。他的觀點是不對的,其實,造卡車和拖拉機與造坦克是可以同時進行,並行不悖的。華萊士的觀點和國內一部分害怕與美國打仗的人的觀點有相通之處,他們認為,中國在經濟基礎這麼薄弱的情況下;與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較量,會給本國的建設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所以,開始時,這些人主張不要出兵。
毛澤東在關於戰爭、建設、改革三者之間關係的問題上,他有自己的考慮和安排。他認為這三者之間有對立的一麵,但也有統一的一麵,隻要安排得當,是可以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對於這三項工作,毛澤東進行了全麵規劃,作好了巧妙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