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們放工太晚了,放電影的禮堂大門關了起來,我們進不去了。怎麼辦?我們想起禮堂後麵有一個洞可以鑽進去。可跑到那兒一看,洞沒有了,早被封起來了。然後我們又想,能不能爬圍牆?可圍牆太高了,爬不進去啊!我們隻好放棄了,準備打道回府。
其中有一個人卻不肯走,他把自己的軍帽拿下來,扔到圍牆裏麵去了。軍帽在當時是非常珍貴的,有人甚至為一頂軍帽把命丟了。有人說:“這是軍帽啊,你小子把軍帽扔進去了,你神經病啊?”於是,我們都走了,可他就不走,因為他得想辦法進去,不進去帽子就沒有了。結果,那個晚上隻有他很晚才回來—他想辦法進去了,最後他看到了那場電影。
成功是什麼?“成功就是把帽子丟過圍牆。”你把那麼珍貴的帽子都丟過圍牆了,你還會不成功嗎?這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有的人會說:能不能早點去啊,能不能說服看門的啊……有的人覺得自己看不到電影就算了。有這種想法的人永遠做不大、做不強、做不久。但是有的人呢,他一定要做,非做不可!他一直都在想辦法,因為他相信機會總會有的。在這方麵,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想要”和“一定要”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想要”是一種願望,而“一定要”是一種信念。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這絕對不是條件和技術的問題。如果比條件和技術的話,跑100米,我們怎麼跑也不可能跑得過博爾特,跑得過劉易斯,他們跑100米的技術條件比我們好得太多了。但是,我現在告訴你,不是跑100米,而是跑1000米、1萬米、100萬米、1億米、10億米、100億米,你要跑1年、2年、10年、80年,從新疆烏魯木齊一直跑到西藏阿裏,然後繞地球跑1圈、5圈、10圈……請問,誰最後能夠到達終點呢?會不會是腿特別長的人呢?我認為絕對不是,而是最能堅持、目標最明確的人。因為那已經不是技術的問題了,也不是你小腿肌肉的問題,而是你的信念的問題、你的態度的問題。
(第4節)可能性思維
什麼是可能性思維?要知道,往往是我們頭腦裏的“不可能”使我們失敗。因為很多事情,我們在沒開始做之前就會認為:這件事情太難了!這怎麼可能?客觀條件怎麼能允許?
一個裝滿水的杯子還能再往裏放東西嗎
我在給東方希望集團講課的時候,做了一個實驗。
我把一個杯子放在桌子上。假設這個杯子是一個市場,我們來看看這個市場究竟有多大,我們怎麼來做這個市場。
這個“市場”的大小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然後我往裏麵裝水,意味著不斷地有“資金”注入這個市場。等杯子裏麵的水已經非常滿了,當市場達到飽和程度的時候,我問了一個問題:還能裝進什麼?
當感覺市場已經飽和時,我們經常會說,我這個品牌進不去了,或者在這個地方人們的購買力就這樣了,這個市場做不大了。什麼叫“做得大”,什麼叫“做不大”?我又拿出一盒回形針,問,你們能不能夠準確地預測這個“市場”、這杯水裏可以放幾根回形針進去?條件是水不能溢出來。每一個人都估計一個數字,看你的估計準不準。對一個市場的估計,也是你成長過程當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接著,我開始往杯子裏放針了。兩根放進去了,五六根也放進去了,八九根、十來根又放進去了,一盒都放進去了,多厲害!海爾老總張瑞敏過去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競合雙贏”,但是後來他說得最多的話卻是“狼來了”、“狼群來了”,我又加了一句:“狼窩也來了。”你看,美國的微軟研發中心搬到上海了,因為上海中高端的軟件研發水平很高,但收入比較低,性價比不錯,比較合算。後來,通用電氣的研發總部也搬過來了。各個跨國企業都過來了。就像這杯水,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隻能放幾根針,但現在一盒全都放進去了。
什麼是客觀,什麼是主觀
1·是定位不準嗎
中國人做事情往往強調客觀,就連很多營銷專家也是這樣。同濟大學四平路的斜對麵開了一個好樂多大賣場,規模非常大。結果,隻經營了一年,就倒閉了。為此,全上海的營銷專家們開了一個會,會上,營銷專家們言之鑿鑿地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定位不準。他們說:“在這個地方你搞什麼大賣場?這個地方周邊4·5公裏以內,有多少個賣場啊?那些家樂福、大潤發,一個個都是巨型的賣場。還有那麼多中小型的賣場,早就飽和了!所以,你是定位不準,你應該在幾十公裏以外的郊區搞一個大賣場。”營銷專家們得出這個結論後揚長而去。隨後,上海的電視台、報紙都來報道這件事情,說這個地方定位不準,在飽和的情況下還建一個大賣場,密集度太高了,所以才會倒閉。
但是,一年以後,就在那個地方建立起了一個更大的賣場—物美,不僅存活下來了,還經營得非常紅火。要是定位不準,物美怎麼能夠活下來呢?